【2017 DSE應試系列】中文作文:如何試前蒐集素材?
撰文:虫二
(作者為資深中文科教師)
作文卷向來被不少人視為「考天才波」,沒有什麼好溫習的。誠然,肚子有多少墨水,筆下就有多少墨水,想在短短一月內急就章是癡人說夢。但這並不是說作文就沒有可預備可溫習的地方。
蒐集素材篇
在備考期,考生宜多閱讀文風與自己相近之文章,不必執於名著大作——《紅樓夢》之類實非眼下宜讀之作。反之,一些本土作家的美文,其實很值一讀。例如也斯、西西、麥樹堅等香港現代作家,筆下描繪的事物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可吸收其思想意念,加以遷移、轉化,成為自己下筆的素材。考評局多次強調考生寫作不宜脫離生活經驗,完全天馬行空。這些現代本土作家與考生的文化背景、生活年代較接近,學生效仿寫作亦不易予人強說愁的突兀感。
在閱讀時,學生亦應有摘錄佳句的習慣,尤其風景描寫的佳句。不論記敘、描寫、抒情為主的文體,皆可運用以風景入題、以風景作結的手法,舉個老套的例子:要寫「遇上困難,最後解決」的事,可以「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描寫起筆,烘托主人公的煩悶焦躁。及至困難發展到最高點,可寫「冷冽的滂沱大雨」反映主人公的無助。最後事情解決,能用「雨後放晴」配合主人公的如釋重負。因此,摘錄這類風景描寫的佳句,能在考場用上的機會不少,亦能開個好頭,讓評卷員留下好印象。
對於程度較弱的學生而言(預計4等或以下),應集中火力選擇舊試題範文閱讀,尤其留意範文的結構及立意。結構方面,以記敘文為例,結構不外乎「起承轉合」。同學可一邊閱讀,一邊嘗試劃分段落層次,除了幫助自己掌握範文結構外,更可作為閱讀能力的訓練--大家都知道「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旨」是近年閱讀卷必出題型,多練無妨。
再說立意,又舉一老套題目:「記一次遲到的經過」為例。記敘與反思(感受)佔字數比例應為7:3,那這三成的反思寫什麼呢?一般而言,同學能寫點個人感觸,像「悔疚、再也不犯」等,已有中品。能拉扯到成長體會、人生價值、文化反思等,如「明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信諾的重要(還能用<陳太丘與友期行>等例呢!)」等,則又更勝一籌。應試文章,不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細觀之,即使摘星範文,其立意也走不出那些套話。因此,多看些範文,自然能掌握如何將不同的題材往「高大上」的反思上靠。同學在閱讀範文後,可試試仿寫,在構思時,多想想已學的文化知識,多半能找著點可以寫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