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融合|香港未來「食粥食飯」 還看河套創科發展?
香港與深圳融合發展大勢所趨,但兩地距離「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互聯互通」仍有一定差距,即使是自2007年由特區政府提出港深共同發展的落馬洲河套創科園區,至今進度仍然未如理想。1月26日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就任特首期間推動並見證港深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的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直指過去一年的港深創科交流活動未能彌補兩地溝通不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則警示香港正在「快速孤島化」,並提醒河套需要更加激進的方案才能拉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則寄望,建設科技園不能忘記初心,一旦變成地產項目就會窒礙發展。
未來「食粥食飯」還看創科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簡稱創科園)是港深兩地合作發展的創新科技研發基地,以「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形式,坐落於深圳河的兩側,其中香港園區位於落馬洲河套,緊鄰皇崗口岸,佔地87公頃,深圳園區則為300公頃,預期未來可創造5.2萬個創科職位。1月26日,大灣區科學論壇、香港生物科技協會、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公司及大灣區香港中心聯合舉辦「河套香港園區在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功能作用」研討會,並邀請在「官產學研用」五個方面極具份量人士進行觀點交流。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致詞時表示,香港未來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食粥食飯」,就要看創新科技能否發展好。
2023年8月8日,國務院正式公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規劃》提出涵蓋深圳園區的發展定位、目標、布局等多個方面共30項措施,指出將以2025年和2035年為關鍵節點分階段推進深圳園區建設,到2025年將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皇崗口岸整體完成重建,兩地園區的人員可以順暢流通。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在研討會上表示,港深創科園第一期第一批次首三座大樓將於今年年底落成,餘下五座大樓的建造工程也將於社區隔離設施轉移及土地平整後儘快起動。
至於人員等創新要素流通方面的安排,《規劃》提出可以在福田保稅區等海關監管區域建立產業、機構和個人「白名單」制度,針對科研人員的出入境先期採取「一線高度便利出入境」的通關模式,后期可探索更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志東在研討會上介紹深圳園區的工作進展時表示,香港科學園和深圳分園之間的跨境巴士專線已經開通,每天有三班次,全程45分鐘。
點滴措施無法應對「孤島化」
國家高端智庫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在發言時表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與傳統工業不一樣,如果能將「研發製造一體化」從河套園區擴展到香港這樣比較小的城市經濟體,是比較合適的選擇。他以同事去年12月份去美國矽谷考察的經驗為例,指出很多製造企業都在實驗室裡面進行技術研發、驗證和小規模的製造,建議香港園區可以推進實驗室的工廠化製造,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研發製造一體化。
張玉閣還表示,在河套深圳園區的發展規劃有一個最關鍵的詞,就是加強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因為「自由有序流動」這個詞只出現在河套的《規劃》裡,即便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方案也沒有用這樣的詞,所以含金量非常重。他提醒,如果到2035年要實現這一目標,一定是從現在開始就既要進行頂層設計,又要進行底層突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則指出,香港正在快速「孤島化」,因為香港本是深度嵌入區域經濟和國際經濟,但現在並非如此,而且面對內憂外患。他認為河套項目發展需要一個更為激進的方案,點點滴滴、小打小鬧的改革已經不符合國家所需要的發展:「河套本身就是塊小地方,再發展也拉動不了整個粵港大灣區的經濟,應當把它作為一種新的制度性開放的思路,而思路是可以去輻射和擴散的。」
港深溝通不足融合力度不夠
生命健康科技、微電子、新材料、機械人、新能源科技及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是創科園優先發展的六個研發領域。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馬惟善在介紹香港園區發展策略與進展時表示,希望利用大灣區每個園區不同的資源與優勢,發揮園區之間的協同效應,為科創企業不同階段提供支援。例如:先在香港進行一線科研轉化,下一步到深圳進行臨床試驗,再到廣州藥監局進行產品註冊,最後在東莞進行智能終端生產。
除了產業鏈的融合,人才的引入和流通也是設立創科園的重要初衷。無人機「大疆創新」創辦人之一的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學李澤湘指出,香港有5間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但這些大學的定位與培養創科人才的模式是不匹配的。「我們要在一個聽到炮聲的地方,才能培養真正的人才,河套是香港最靠近聽得到炮聲的地方。」他分享了過去培養人才的經驗:許多課程是從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搬過來的,儘管學得不錯,但已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培養方案;而項目制學習是從設計、製作到調試的快速迭代,將跨學科的內容混合在一起,再利用深圳的供應鏈進行實踐生產,「成果轉化實際上是個偽命題,關鍵是人的轉化,關鍵是年輕人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就任特首期間推動港深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的梁振英,會後向《香港01》記者表示,河套香港園區需要大量的人才,例如第一期園區有一千兩百萬平方英尺,如果按照辦公室每100平方英尺坐一個人來計算,需要的人才數量已經高達一百二十萬。他相信河套園區便利科研人員出入境的安排可以配合人才引進政策,因為園區靠近口岸,內地人才可以選擇在深圳生活,進出方便。被問及過去一年舉辦的創科交流活動能否彌補陸港的溝通不足,梁振英篤定道「不夠」,他解釋說,在研討會問答環節還有很多朋友沒有機會提問,希望可以多多舉辦同類活動。
房地產項目還是創科實業?
在問答環節,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指出,「香港的租金現在拼命地跌,但現在香港科技園的租金是拼命地高。」他提醒,建設科技園不能忘記初心,當初最擔心的就是把所有的科技項目變成地產項目,這樣對生物科技或其它高科技發展來說就成了絆腳石,而不是有助於其發展。根據香港科學園和創科園公佈的租金價目表,科學院實驗室的月租金為每呎38至42元,創科園濕實驗室大樓的月租金則為每呎33至38.5港元。
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分別於2017和2021年年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和《關於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建設的合作安排。同樣在2017年,香港科技園公司成立全資子公司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負責科技業的建設、管理和運營等工作。在簽署合作備忘錄之初,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便強調創科園沒有住宅項目,如果將來需要住人在這裏,都是相關配合高等教育、高新科技研發和文化創意所需要的一些居住地方,「但這本身完全不是一個地產項目」。
根據馬惟善在研討會上的解釋,創科園將會分為兩期發展,第一期面積為100萬平方米,分為三個批次發展,將規劃有不同產業主題的片區,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區、產稅園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區、新科技先進製造區、人才住宿區、商業及住宿設施等。為了滿足科研人才的生活需要,為企業人才及他們的家人打造舒適的優質生活圈,讓他們能夠在港深創科園區安居樂業,園區內的設施將會包括配備智能家居系統的住宿、國際學校、文娛、商業及零售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