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衰退危機之辯——又一場經濟學論爭
「我到了香港後,很多人問我辜朝明說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問題。」北京大學經濟學家林毅夫9月12日在香港說。
不到三個月之前,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同樣在香港,指出中國正在步日本九十年代經濟衰退的後塵,令他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再一次廣為討論。
8月11日,德勤中國指出現在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截然不同,但是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行業和地方政府很可能正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
8月18日,《金融時報》刊出文章〈中國日本化〉,指出中國目前的經濟處境雖然與當年日本不盡相同,但「中國日本化」可能只是早晚問題,最終同樣面對衰退。
8月20日,《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中國四十年繁榮告終,何去何從?」的報道,表示中國以往靠基建投資、房地產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再管用,可能會像日本九十年代以來所經歷的那樣,因為房地產泡沫爆破而長期停滯不前。
9月10日,《經濟學人》提出「中國面臨迷失十年?」的疑問,認為中國政府至今的應對不足,不願意擴大支出、增加借貸,令中國面臨陷入長期衰退的風險。
隨着恒大集團8月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碧桂園面臨債務違約,資產負債表衰退的討論顯得更加熱切,亦都更加迫切,儘管內地政府已在推行「認房不認貸、放寬按揭和利率。林毅夫在這個時候來到香港城市大學發表題為「如何認識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自然迴避不了中國經濟會否日本化的問題。
林毅夫反駁辜朝明:日本迷失因美國打壓
辜朝明6月的那場演講,指出日本1990年樓市泡沫爆破時,房地價格從高位下跌了87%,跌到了1973年的水平,因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於日本當時GDP的三倍。企業忙於還債,民眾亦傾向儲蓄及減少消費,經濟自此提不上去。他警告中國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恐怕將同樣走向資產負債表衰退。
更何況中國社會已經開始人口老化,地緣政治亦令中國對西方市場的出口減少,因此辜朝明給出結論:「中國面臨的挑戰可能比日本30年前面臨的挑戰更大」。
不過林毅夫直接反駁說,「日本的問題不是企業和銀行的負債很高,而是技術沒有不斷創新,產業沒有不斷增值,而這是因為美國的政治打壓。」
他認為日本九十年代經濟衰退的真正成因,在於1985年因美國脅迫而簽訂了《廣場協議》,放棄發展晶片產業,加上接受了列根政府倡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日本政府不再積極制定產業政策。
「八十年代以後,日本有什麼新的在國際上領先的技術?我想大家想不出來。基本沒有。」林毅夫認為是因為沒有新技術,生產力沒有提高,負債才因而對企業、對經濟發展構成問題。
克服泡沫爆破、人口老化、地緣政治的關鍵
至於現在的中國,他認為既有後來者優勢,即是可以引進先進技術,而在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新經濟中,人才又比起資本更重要,中國足以不斷提高生產力。「房地產問題不是不用關心,但不會成為中國發展的障礙,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
至於人口老化的問題,林毅夫嘗試同樣以生產力來理解。他指出二次大戰至今,53個國家進入人口老化社會,亦即60歲或以上佔人口14%,但當中一半國家的經濟增長沒有出現明顯影響,一半國家在人口老化後的經濟增長更在提高。原因在於經濟增長除了視乎勞動力的量,亦取決於勞動力的質,亦即是生產技術、生產效率,而這是可以及早投資教育,提升生產技術。
不難看見,這場圍繞中國會否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或類似的衰退危機——的經濟學論爭,關鍵在於中國的技術水平、生產效率能否充分地提高,以至克服房地產危機、人口老化以及地緣政治的挑戰。
林毅夫在城大的講座上即席拿出了個人使用的華為Mate 50 Pro,指出那還是使用高通晶片的4G手機,但華為近日發布的Mate 60 Pro卻已是用上自主研發晶片的5G手機,以此重申中國突破技術瓶頸快則三年,慢則五年,不會因為美國的打壓而卡脖子。而他亦再一次強調,只要中國的人均GDP增長在2035年前保持8%,並在2049年達到美國的一半,屆時美國就會對中國心悅誠服,世界達到新的穩定狀態。
林毅夫說得樂觀,但換個角度看,也意味中美的競爭還要持續二十多年。而如果悲觀派看得更準,中國生產技術的步伐不足以克服諸多的不利因素,是否意味企業將要忙於還債、不敢投資,民眾緊縮生活、減少消費,人口老化的社會開支壓得人喘不過氣?
由幾年前林毅夫與張維迎的產業政策之辯,到過去兩年薩默斯與克魯明的通脹危機之爭,經濟學沒有必然正確的理論,也沒有百分百準確的預測。政府、企業、市場當下的每一個決定,每一步選擇,都會影響未來經濟的發展軌跡。這一場中國經濟衰退危機的論爭,歷史將來會給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