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尼系數被「縮水」 收入差距再擴大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統計處近日發表2021年人口普查的《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報告,最新的堅尼系數為0.397,較2016年的0.420減低0.023。若只計算從事經濟活動住戶,堅尼系數更由0.402改善至0.376,下跌0.026。

堅尼系數縮減是好事,但原來不只數值,連計算方法都「大縮水」。

以往政府在人口普查後公布的《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報告,均包括16個以不同計算方法的堅尼系數,分為:

(1)按家庭住戶計算,抑或按人口平均家庭住戶計算(即住戶收入除以住戶人數)?

(2)計算所有家庭住戶,抑或只計算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即至少有一名成員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戶)?

(3)以原本收入計算,抑或除稅後?福利轉移後?計不計單次紓困措施?

統計處以往公布的堅尼系數,包括按家庭、原收入計算等16種計算方法,惟最新一份報告只剩下按人口平均、除稅及福利轉移(包括單次紓困措施)後計算的數字,另外14種計法從缺。

「0.539」被消失 14種計法「未能提供」

政府過往公布堅尼系數,首先提及的都是按家庭住戶計算的數字。例2017年6月統計處發表《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新聞公布的堅尼系數部份,首提的是0.539(按家庭計算、所有住戶的原收入)和0.482(按家庭計算、從事經濟活動住戶的原收入)。「0.539」亦是這六年來社會廣泛引用的數字,包括多名立法會議員。

惟今份報告的堅尼系數由16個計算方法大減至兩個,只剩下按人口平均家庭住戶計算,除稅及福利轉移(包括單次紓緩措施)後,所有家庭住戶及從事經濟活動住戶的堅尼系數。「0.539」這個數字亦都不再被記錄在報告之中。

政府回覆查詢時表示,「在人口高齡化及住戶小型化的結構性因素影響下」,按家庭住戶計算的堅尼系數「適切程度既不如以往,亦愈來愈難真實地反映住戶間成員的生活水平差距」。

至於沒有以原本收入計算、不包括單次紓困措施等三組數字,政府表示「稅務政策、以實物形式提供的社會福利(包括教育、房屋及醫療)及一次性紓緩措施在住戶收入重新分配的作用日益重要⋯⋯可最適切地反映住戶收入分布情況」。

被消失的14個堅尼系數,統計處的答覆是「未能提供」。

住戶收入相差16倍 基層增幅遜大市

本港的堅尼系數在「包山包海」之後有所改善,但撇除福利政策、派糖措施,市民的原本收入差距有否收窄?沒有了以原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可看《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按十等份劃分的月入中位數。

從事經濟活動住戶是指家庭住戶內(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至少有一名成員從事經濟活動,能扣除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數目的影響。第十及第八組別的五年名義增幅最高,分別達到18%及17%。

從事經濟活動的住戶213萬個,收入最低的一成、即21.3萬個住戶的月入中位數減少11%至8,250元,是唯一數字下跌的組別。第二組別的收入增長亦只得12%,兩者增幅同樣跑輸其他八成住戶。

所有組別之中,第十、亦即收入最高的21.3萬個住戶的收入增幅最大,較2016年上升18%至142,190元。此消彼長之下,最高與最低一成住戶的收入差距由12倍擴大至16倍,第九與第二組的差距亦由4.2倍增加至4.4倍。

職業收入差距14倍 女性較多低收入

住戶人數不同,例如一人家庭的收入通常較四人家庭少,兩者的收入難以直接比較。這也是為什麼統計處不再公布按家庭計算的堅尼系數,只公布按人口平均住戶計算的數字。但即使要相稱地比較,我們亦可參考個人主要職業收入的分布。

職業收入為收入的主要來源,84.1%家庭住戶收入(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來自職業收入。第三及第七組別的五年增幅最大,同為25%。

將335萬工作人口按主要職業收入分成十等份,第一組別的中位數維持5,250元不變,計及通脹等如收入減少。第二組別由9千元增至1萬元,增幅雖有11%,但與第一組別同樣明顯「跑輸」另外八成人。

收入最高的33.5萬工作人口,中位數由2016年的6.8萬上漲至8萬。最高與最低一成人的中位數差距由12倍擴大至14倍,第九與第二組的差距由3.1倍增加至3.5倍。

在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工作人口中,33萬男性(佔整體男性工作人口18.5%)主要職業收入為1.5萬至2萬,35萬女性(佔比22.4%)主要收入為1萬至1.5萬。

若不以十等份劃分,而是看分布情況,最多、接近兩成人的職業收入介乎1萬至1.5萬元。參考報告採用的收入區間,2.5萬至3萬元的人數最少,整體分布略呈M型,反映中產減少、貧富兩極的現象。

以性別劃分,156萬名工作女性中最多人(22.4%)收入介乎1萬至1.5萬,179萬名工作男性中最多人(18.5%)月入1.5萬至2萬。分布圖可見兩性在收入1.5萬至2萬區間的比例最接近,此前女性比例較高,此後男性較多人。

《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報告顯示,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家庭住戶收入中位數皆錄得明顯升幅。但計及2016年至2021年的消費物價指數變動,市民的收入增幅即大打折扣。

五年通脹約一成 抵銷家庭收入增幅

以所有工作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計算,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是19,500元,名義上較2016年增長了25.8%,惟數字未考慮通脹因素。若以6月份的綜合消費物價為準,2021年的物價較五年前上漲了9.5%,足以抵銷同期住戶收入中位數的增長。

如果參照政府計算實質工資的方法,以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為基準,2016年至2021年的累計通脹更達11.4%,住戶收入因而形同跑輸。

羅致光在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期間至少兩次表示,堅尼系數應該看「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以反映市民在福利政策介入後的實際所得。(資料圖片/廖雁雄攝)

多項數字沒公布 不提堅尼系數不作簡報

以往《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報告的收入中位數,也會提供以當時市價及以固定市價兩種計算,扣除通脹後的變幅一目了然。惟今份報告只提供當時市價的數字,未能反映收入中位數的實際增長。其他例如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堅尼系數、與海外經濟體的堅尼系數比較等,今次再沒涵蓋,報告篇幅亦由以往的超過200頁縮短至142頁。

另外,統計處以往會舉行《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簡報會,政府亦發新聞公布分析和評論最新情況。惟今次報告只於5月23日在官方網頁發表,統計處沒有舉行記者會,網頁公告沒有提及堅尼系數,政府亦沒有發新聞稿。

統計處回覆查詢,只說「本處沒有計劃就收入分布舉行簡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