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23|只談復蘇、不談分配?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於2月22日發布,正如外界預料,因應疫情重創本港經濟,庫房收入不似預期、財赤過千億,政府決定「減糖」。雨露均霑的消費券減半,中產階層稅務寬免大幅「縮水」,對深受疫情重創的基層市民的支援,也只有一次性的生活津貼、電費津貼為針對性措施。基層市民叫苦連天,惟通篇「預算」隻字不提「精準扶貧」,亦未見詳實的中長期扶貧方案。到底,政府現時的財富分配邏輯和手段是什麼?

陳茂波宣讀《財政預算案》,正如外界預料,政府因應疫情重創本港經濟、過千億財赤之下減糖。( 盧翊銘攝)

「小政府」已成過去?

「全力拼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升市民生活質素。」預算案開門見山,道出政府要以發展經濟來增加收入為目標,以抵禦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並促進社會經濟復蘇。持續了三年的疫情迫使政府投放大量資源抗疫,與此同時,稅收減少及賣地收入大減,政府預算2022/23年度財政赤字達1398億元,財政儲備跌至8173億,相當於政府12個月開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稱,他所制訂的這份赤字預算,超過80%是用在市民和中小企身上,冀能在力所能及之處,照顧有需要的市民,加固經濟復甦動力。

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社會科學、人文及設計學部講師李峻嶸在《明報》撰文,以同樣是推動疫後復蘇的2004年財政預算案作比較,指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將焦點放在「先節流、後開源」——削減公務編制、承諾將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20%或以下;探討新的私有化計劃,研究開徵銷售稅——以應對經濟蕭條。而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卻明言「節流是必須,開源更重要」,沒有提出節省經常開支的措施,反而交出一份「赤字預算」。此番轉變,印證了「小政府」已成過去。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於2004年「沙士」後的首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先節流、後開源」。(路透社)

扛着1400億元的財政赤字,陳茂波反而延續疫情期間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量力而為」下堅持派糖,投放不少的資源創科等產業發展,促進香港邁向《十四五規劃》的八大中心定位——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縱然預算案「收油少甜」——往年1萬元的消費券減半;一次性津貼如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寬減上限由1萬元降至6000元、差餉寬減只剩兩季上限1000元、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等額外發放多半個月,但政府明白在疫情復蘇之初,不少基層市民和中小企業需要支援,才能走出窘困。這種財政觀無疑值得肯定。

預算案「收油少甜」,往年1萬元的消費券減半;一次性津貼如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寬減上限由1萬元降至6000元、差餉寬減只剩兩季上限1000元。(盧翊銘攝)

仍是「涓滴效應」

然而,政府的財政分配仍然停留在一次性津貼和退稅措施上,不提「精準扶貧」,更缺乏中長期的扶貧方案,以「高質量發展、改善市民生活素質」的標語,隱含的是「涓滴效應」的老調。

無可否認,陳茂波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多元經濟,嘗試破除產業單一的痼疾,如果新興產業逢勃發展,向上流動的階梯或會重現。問題是,當市場的「餅」做大了,把餅「收集」和「分配」給基層市民的工具仍然不足——稅基和稅種除去新設的累進差餉制度、提高的煙稅和五年120億的額外博彩稅外,仍倚重於土地相關收入、薪俸稅、利得稅和極低的股票印花稅;分配工具更只有恒常現金項目,包括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等等,以及財政預算案每年派發一次的「非恒常現金項目」(俗稱「派糖」),包括一次性現金補助、稅務寬免、消費券等等。

眾所周知,差餉及稅務寬減措施對基層市民的幫助有限。根據稅務局2021/22年報,全港逾180萬納稅人,有約51%人年收入介乎13.2萬至40萬元(月入1.1萬至3.3萬),他們每年薪俸稅平均稅款為35元至2694元,根本無法享受到6000元的稅務寬免,和2022年、2021年的1萬元寬免金額。差餉寬免更只能惠及「有樓階層」。根據政府資料,截至2020年3月31日,2019/20年度以個人名義全權及聯權或分權擁有物業的人數中,本港共有165萬人擁有一個物業,有45.5萬人有多於1個物業。若按全港約747萬人計算,全港有七成人並無物業,只有三成人能夠受惠。立法會秘書處曾有報告顯示,當局在2007至2017年間合共推出3200億元「一次性紓困措施」,當中有64%金額由納稅人獲得,但針對基層的款項只有16%。這明顯傾向中產和富人,有違分配正義。

本港去年貧窮人口達165.3萬,貧窮率達23.6%,較前年增加16.2萬人,創自2009年有紀錄以來新高。(資料圖片)

政府需要做好「二次分配」,按照兼顧公平和效率、側重公平原則,通過稅收、社會保障支出分配財產,實現「能者多付」,減輕市民負擔、提高生活質素。面對《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中政策介入前的165.3萬貧窮人口,政府更須做到「精準扶貧」,重新界定貧窮人口,思考適宜扶貧的方式,只以「恒常現金項目」、「非恒常現金項目」和非現金福利項目如公屋、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減免計劃等措施,也只是幫助基層市民僅僅越過貧窮線,他們的生活仍然離貧窮不遠。可是,今年的預算案通篇不提「精準扶貧」,亦缺乏中長短的扶貧方案,那到頭來基層市民受惠於經濟及產業發展的方式,就只有等待「餅」從富人指隙中緩緩滴下。

當務之急,政府應該增加系統性的分配工具,包括依據稅務公義原則擴闊稅基,如設置股票資產增值稅、遺產稅和社會保險費等直接稅項,同時設立最低生活工資——在基本的生活開支之上,提供一定金錢供應急和儲蓄之用,以及設立全民退休保障,讓辛勞工作了一輩子的市民有尊嚴地安享晚年,而不是到了垂暮之年仍然為口奔波,在貧窮中勉強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