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議案 · 國教|高舉「政治正確」 就能說好中國和香港故事?

撰文:王寧慧
出版:更新:

「全面認識國家發展」、「說好中國故事」、「說好中國香港故事」......這些無疑都是中國公民當中的香港市民應該做到的事,而特區政府自然需要負起領導角色。不過,對於如何才算全面認識國家,以及應該如何說好故事,從來不是容易的事,而社會最糾結的是——到底是要「把所有的事說成好的故事」,還是要「把好的故事說好」?立法會上周三(12月14日)通過由民建聯陳勇提出、經工聯會鄧家彪及商界(第三)嚴剛修正的「全面認識國家發展,說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議案,除了一堆「政治正確」的說辭和「形式主義」的建議,議員和官員們還討論了什麼?

立法會議員議案政策分析系列

立法會通過「全面認識國家發展,說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議員議案。(資料圖片)

談西方色變
說不好故事

「全面認識國家發展,說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議案主要涵蓋四點:首先,促請政府全面加強市民認識國家的工作,包括國家的根本和憲政制度、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使命、國家如何應對世界變局和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部署;其次,加強國家歷史、香港抗戰歷史和中華文化的教育和推廣,令市民全面認識國家和香港的美好故事;第三,採取措施促使所有政府部門、受政府資助的教育及社會機構傳達重要的國家報告及領導講話;最後,加強關於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佔香港的歷史、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及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基礎的國安教育等方面的認識。

在辯論中,提出修正案的鄧家彪表示,說好中國和香港故事是「誰說好」和「向誰說好」的問題,因而要求特區政府督促所有部門、接受公帑資助的學校和社會福利機構等做好有關工作。他會在三個月後提出書面質詢跟進。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議員認為,這是「如何說好故事」的問題,但他們都以「西方強勢話語」和「西方文化入侵」作為討論背景。例如選委界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表示,說好中國故事不難,難在如何在西方強勢話語權背景之下,把中國故事推廣出去;民建聯漁農界何俊賢則建議用有趣方式推動文化傳播,就像以中國歷史書籍《三國志》為藍本開發的日本電子遊戲《三國志系列》,港府應該調配更多資源,讓市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優秀和自信。

然而,香港真的需要以完全「對立」或「排斥」的視角看待西方、或者談西方文化色變嗎?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之地,香港應當意識到自己獨具優勢——在保留中創新,在植入中變異——香港文化處處可見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但又有別於內地,因為當中也貫穿了西方文化的色彩,不過並沒有完全被西方所同化。就像茶餐廳中的叉燒意粉和鴛鴦飲品一樣,在中式食物裡融入裡西方元素,成為港產特色。當然,如何在追逐世界文化潮流的同時,不會喪失「中國香港」的主體文化價值,仍是香港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

2019年電影《上流寄生族》成為首部​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電影劇照)

韓政府扶持
破西方霸權

面對西方話語霸權,亞洲國家也不是沒有成功推銷好自己故事的先例。在被譽為「文化產業強國」的韓國,2019年電影《上流寄生族》成為首部​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2021年電視劇《魷魚遊戲》在串流平台Netflix播出後,榮登90個國家當中最多人收看的劇集,被指成功對「西方強勢話語權」進行「反向入侵」。

受西方文化席捲,在1993年,韓國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下降到15.9%;至1994年,非韓國電影門票收入佔總票房收入的比例暴增至87%。幸而,韓國政府開始警覺,在1995年,時任總統金泳三頒布大統領令制定《電影振興法》,規定每家電影院每年播放韓國電影的天數不該少於146天,否則可依法吊銷營業執照;與此同時,韓國也以分級制度取代原本只能描繪韓國積極面的電影審查制度,開放創作空間,又推出稅項優惠、鼓勵民間投資電影。到2000年,韓國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成功增加至超過五成。

今年康城電影節頒獎晚會,韓國總統尹錫悅表示:「政府對文化和藝術部門的主要政策不是干預,而是支持。」韓國電影不是完全沒有製作限制,韓國政府也不是完全放任市場,而是既有一定約束,又有適度自由,充份運用自身權力推動韓國文化產業發展。

《正義迴廊》以2013年「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的法庭辯護作為背景,探討對與錯的正義思辨。上映一個月票房已經3500萬元。(葉志明攝)

要說好故事
非只說好事

多位議員的另一擔憂,是有許多西方媒體歪曲報道香港,而當下香港又難以與西方搶奪話語權,難免讓外界誤解香港。建測規園界謝偉銓指政府文宣工作需要在Facebook、Instagrams、Twitter等網絡平台多花精力,「但這些始終是西方國家範圍勢力的主場,怎樣努力都事倍功半」,不如多花些時間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例如微信、TikTok、小紅書上。本身是Youtuber的工聯會新界西南直選議員陳穎欣則建議給予Youtube等平台多些信心,但強調必須慎防有人利用電影做「軟對抗」,向年輕人「傳導錯誤信息」。她早前不點名暗批評近期熱映電影《正義迴廊》雖獲政府資助,但情節存在矮化警察之嫌。

《正義迴廊》以2013年「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的法庭辯護作為背景,探討對與錯的正義思辨,當中涉及警察不當執法的情節。然而,如果有關情節等同「矮化警察」,那所謂「說好香港故事」恐怕就會變成「把所有的事說成好的故事」。特首李家超也在《施政報告2022》提出要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尤其是國際政治環境錯綜複雜,外部勢力不時刻意抹黑國家、歪曲香港,所以需要說出香港的事實。但值得思考的是,「事實」是一個中性詞,若要說好香港的事實,是否就只能說好事,而對負面新聞閉口不提呢?

同樣是在韓國,在沒有違反《國家保安法》的前提下,許多電影都會直面國家的黑暗面,有些直接取材於真實事件。這非但沒有讓韓國年輕人失去對國家的認同,反而推動社會的進步。例如《出租車司機》《華麗的假期》等電影都紀錄和反思了韓國的社會運動,改編自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的性暴力事件的電影《熔爐》,更促使 2011年韓國對性侵害罪量刑重新修訂的《熔爐法》立法通過。

7月2日,《香港國安法》網上虛擬展覽内容更新,上載了名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安全》的國安教育繪本中,有關介紹國家安全概念和《香港國安法》資訊的節錄。(保安局圖片)

推國民教育
防形式主義

教育是另一種文化傳播工具,有好的國民教育,就不怕說不好國家故事。《施政報告2022》同樣關注國教,當中建議提供一筆過共6,000萬元的撥款給幼稚園舉辦校本活動,讓學生從小認識中華文化;並擴展針對教師的《基本法》測試要求範圍至所有「直接資助計劃」學校及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內容涵蓋《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就在上周三(12月14日),教育局更為全港資助學校列出「加強國民教育」的18項績效指標,要求根據《加強國民教育:學校自評清單》進行自評。翌日(12月15日),教育局公布《教師專業操守指引》,要求教師正確理解《憲法》、《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及相關法例,並積極支持及推廣國民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國家觀念。

在「全面認識國家發展,說好中國和中國香港故事」議案辯論中,選委界議員陳紹雄表示,雖然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5年,但是人心尚未回歸,儘管政府在國情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對成效有所保留。他強調若要加強市民對祖國的了解同認識,就要避免「形式主義」和「說教主義」,又建議通過舉辦創科博覽、京劇戲曲表演等方式,提升市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則總結發言時回應指,教育局一直透過不同渠道了解和監察學校推行國民教育的情況,並提出改善建議,促進學校持續發展;教育局亦透過舉辦分享會、教師網絡及國民教育學習圈,推廣學校的良好經驗,促進學校之間的專業分享與經驗交流,以提升學校規劃及推行國民教育的成效。他亦強調,要讓同學能夠自覺尊重與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就要從學好中國歷史開始。

香港歷史教育中的「香港」與「中國」元素也經歷了許多變遷。早期香港的歷史教育以西方為本位,涉及「中國歷史」的內容只用「世界歷史科」與「中國文學科」兩個學科,學校可以自由選取國共兩黨出版的教材,但不能不利於殖民政府統治。1990年代初,世界歷史科課程開始進行改革,加入香港史的元素。到1990年代末,歷史科再分為「中國歷史」和「歷史」兩科,但後者實際上指的是世界史,前者則在教學實務中常常被並入到「歷史與文化科」或「綜合人文科」內進行教學。前特首林鄭月娥在2017年的首份《施政報告》中,終於要求所有中學於2018-2019年開設獨立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讓學生認識自己國家在歷史、文化、經濟、科技、政治體制和法律等各方面的發展。

香港歷史教育中的「香港」與「中國」元素也經歷了許多變遷。(資料圖片/吳煒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