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運動的KPI該如何訂
政府在本月中正式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率領「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的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聯同多名局長署長走訪多區,批評市民把廢棄電單車塞滿後巷,及後運輸署表示會修訂法例懲罰不當車主,日前屋宇署和其他部門清拆土瓜灣一處後巷的大型棚架,展示政府果斷解決地區衞生問題。不過,被問及政府如何訂立清潔香港的主要績效指標(KPI)時,卓永興仍大賣關子,只回應會督促部門三個月內訂KPI,又稱減少衞生黑點的數量將會作為KPI一部分。
減少黑點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出力,黑點衞生狀況改善的話,各部門可以共享政績,反之,各部門都不能達標。部門共榮共辱的做法能否收效,全看政府特首和司長會否認真追究責任。若最高層訂下嚴謹條款,例如KPI與部門首長的待遇掛鈎的話,相信他們會因為關係到仕途而出盡力解決黑點問題,結果或可超額完成。
現時工作組已公布黑點,隨後部門公布其他KPI,但其實政府在埋首制訂KPI之前,應先掌握香港有多骯髒,以及民眾對環境衞生的評價。即使現時有食環署有誘蚊產卵器和鼠患指數,亦有針對違反食肆衞生規例、亂拋垃圾、阻街等的數目,仍未能滿足上述評估。
政府不乏清潔香港運動的經驗,年紀大的市民對港英時代的清潔運動印象深刻,回歸後政府曾成立全城清潔策劃小組、舉辦全城清潔運動和全城清潔2015。當中有一項工作是卓永興未曾提及但相信有助政府掌握地區環境和民情,還有助制訂KPI,那是「社區清潔指數」。
前事不忘 去蕪存菁
2003年沙士(SARS)爆發後,時任特首董建華成立全城清潔策劃小組,小組製訂報告,當中決定編製社區清潔指數,目標包括客觀和定期評審社區整體清潔程度,和在地區層面找出環境衞生問題並採取補救行動。
當時每個區議會和清潔香港地區委員會按行人路和街道、街市、後巷、公廁、私人樓宇、公共屋邨和泳灘七個類別選出100個地點,定期抽查部分地點,由義務評審員實地按四分制評審地點的清潔程度。區內各類地點的首次平均得分將會整合,以初始值為100的指數表示,而全港的平均分則為十八區總得分的平均值。政府在2004年5月啟動指數,每三個月更新一次,指數上升代表清潔程度變好,下降則變差。當社區清潔指數降至100以下,政府就會加強清潔、巡查和教育等行動。
可是,到2008年初,政府認為指數在推行期間「已引起了社區對環境衞生的關注」,達到了計劃預期的目的,不繼續推行。
值得一提的是,卓永興當時是策劃小組副組長,理應熟悉如何執行指數。既然副司長現在對社區衞生大表不滿,恢復指數也是合理。
今天復用指數的首要好處,是部門可納入上述七個類別的衞生狀況作KPI,例如康文署要在兩年後提升海灘類別清潔指數一定點數。其次,恢復指數可以分辨政府行動的成效......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31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8月22日)《清潔運動的KPI該如何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