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離宜居城市還有很長路要走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統計處在今年陸續發表2021年人口普查統計結果,上月底至本月中發表的一批,內含按區議會分區和選區及新市鎮的資料。本文整理部分與工作和居住地區相關的數據,為日後新市鎮規劃帶來一點啟示。

隨着1980年代工業北移,香港的主要行業變為服務業,當中的金融、專業服務和旅遊業等,需要不少勞力密集的飲食和零售業人手支持,故高低技術職位也同留市區。新界居民「出九龍」、「過對面海」上班漸成常態,衍生通勤時間長、道路交通擠塞、車廂擁擠和交通費高等問題,亦間接減少與家人相處和逗留社區的時間。

南行過海私家車流 疫下上升

上述的職住分佈失衡在踏入2010年代後迎來轉折點。先看一些大範圍數據,在勞動人口方面,新界在2011至2021年這十年間持續增長,港九兩區人口從2016年的高位回落。大部分的勞動人口在港工作,職位在陸上而且有固定工作地點。跟2011和2016年相比,2021年這批有固定工作地點的人口仍然集中於港島和九龍,但比例下降約1.3個百分點至65.3%。職位仍然集中於維港兩岸,首三個區議會分區十年來同樣是油尖旺、中西區和觀塘,共佔去全部約34%。不過,按實際人口看,這三區的工作人口在2011或2016年見頂下跌。

那邊廂,有四區的工作人口上升,分別是南區、大埔、將軍澳和天水圍,反映十年來的地區職位分佈有分散趨勢,相信分別跟黃竹坑活化工廈、科學園、將軍澳工業邨和天水圍有新酒店開業有關。

沙⽥是新界的第⼀代新市鎮,當年以自給自足和均衡發展作⼝號。(黃永俊攝)

在2021年,跨越大區的工作人口達118.6萬,佔比為32.6%,但與2011年比較,人數和比例正在下降,當中包括過海人口。然而,市民為何依然感到上下班人潮擠擁,過海塞車仍然嚴重?可能原因有幾個,比較肯定的是南行過海私家車/客貨車流量上升,導致擠塞日增,按地區統計,主要來自深水埗、九龍城、觀塘、元朗、沙田和西貢區。在這幾個區之中,西貢區的升勢特別凌厲,十年間增加兩成多,連帶東區海底隧道的汽車流量在疫情初期下跌後很快就回升,相信是因為將軍澳的私人屋苑陸續入伙和西貢區人口增加。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本地非固定工作地點的工作人口顯著增加,刺激了交通需求。在2011年至2021年,人數由24.8萬升至59.7萬,佔比由7.24%升至16.4%。統計處沒有擬備這批人口的工作行業或職業分佈,但非固定工作地點人口增加,不只是因為自由工作或平台工作興起。根據歷年綜合住戶統計調查,自僱者的人口的高峰早在2013年出現,為24.4萬人,隨後反覆回落至2021年的約22萬人,或許近年有更多工種的僱員要在多個地點工作,導致每日通勤次數較多。此外,公共交通工具減班,或者多了非工作人口外出,也可能令市面通勤人流積累。

雖然現時服務的小巴已陸續加密班次、開設附加路線,但仍未能滿足現時兩個房屋項目所帶來的服務需求。(曾鳳婷攝)

職住平衡講求數量比例 也講求負擔能力

過去十年跨區工作的人口和比例雖然總體下降,而在新界部分地區的職位較過往增加,但大部分市民未能感受到職位分散帶來生活的明顯好處,交通擠塞依舊困擾社會。粉嶺皇后山邨的交通服務遠不及需求,居民大排長龍等巴士,巴士公司承諾加強班次和派車。此事再次反映本地居職失衡的老問題。

上屆政府推動北部都會區,並強調目標之一是促進職住平衡,而在規劃過程中會先處理運輸基建。政府有決心解決市民生活的一項桎梏值得肯定,而在具體規劃時,官員固然要小心計算工作地點和住房比例和分佈,以達致譬如45分鐘上下班目標,更重要的是確保住房負擔能力,一般市民不會因為樓價房租太貴而居住遠離工作崗位的地方。政府要引科學園例子為戒,雖然科學園附近有不少私人住宅,但過往不少僱主僱員也抱怨住宿安排是難題,即是說該等私樓價格不菲,難助人才安頓。

新市鎮繼續是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政府要吸收過往的規劃缺失,日後真正建造宜居城市,讓本地和境外工作人口安居樂業。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7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7月25日)《跨區工作人口比例見頂回落 為何交通擠塞仍無改善》。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