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鄭明仁:在舊書報中看見香港走過的黃金年代
關於舊時香港,傳媒界老前輩鄭明仁有一肚子的故事可說。他在報壇縱橫逾三十載,捐窿捐罅獵書近半世紀,2011年退休後,他在舊報紙和舊書刊裏尋尋覓覓,挖掘鈎沉被遺忘的文壇掌故和香港歷史,「偶有所得,喜不自勝」。身邊朋友紛紛建議他將這些「收穫」化為文字,與眾共享。 如是者,他埋頭寫了幾年的報紙專欄,「儲儲埋埋」,便有了第三本大作《香港文壇回味錄》的問世。「香港文壇」這一題目由編輯所擬,聽起來包羅萬有,而鄭明仁說,他所觸及的只是其中一小部份,從學術上說可能也不夠深入,「但已經足夠回味」,「就權當是香港舊書報的一個印記吧。」
半世紀獵萬本書
「這本書我雖然我看過很多次,但每次重溫,仍然回味得好好,覺得好甘。我每次看完都有個感覺,幾過癮,為什麼我當時會寫出這些文章?又或者,咁樣都寫到嘅?」談起《香港文壇回味錄》,鄭明仁難掩興奮。這是他出版的第三本著作,內裏逾70篇文章,圖文並茂地介紹了過去半個世紀他周圍涉獵的藏品。「編輯將其分為三大主題,一是『淘書趣談——圖書篇』、二是『報壇佳話——報刊雜誌篇』、三是『掌故回味——生活篇』,但貫穿其間其實都與書和報紙有關。」
鄭明仁從中學時期已開始買書。他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五六十年代旺角一些書店的舊照片,場面相當墟冚,一紥紥的書籍堆到天花頂,與其叫它做書店,不如用「書山」來形容更為貼切。照片中的每間書店雖然簡陋,但各俱特色,書源也豐富,有些人爬梯揀書,有些人就着街邊鐵欄看得入神。
「我讀中學時在旺角流連,買些教科書、參考書、會考書,到了入讀浸會之後開始有閒錢買其他閒書看,從此就泥足深陷。」半世紀之長,鄭明仁無間斷買了數萬本書,「各式各樣的書我都收藏,總之與舊香港有關的,歷史、文化、藝術、經濟、政治,什麼都有。」他在太古城的單位早已「堆爆書」,書籍擠佔生活空間,高峰時期連電視機都看不到,幸虧太太容忍。他在《蘋果》的舊同事、作家董橋稱他是「書蟲」、「書癡」,「報社共事那些年,他的辦公室四壁堆書,中文書英文書都有。」
藏書「帶契」發達
2011年退休時,鄭明仁為了處理公司中的書籍,在太古康怡花園豪花500萬購置了一個新單位。他笑了笑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買書藏書都算「帶契」他發達,「那層樓十年間升了近一倍,實屬意外之財。」但很快,康怡近800呎的單位也接近「爆棚」,差點連門都關不上。
有書商曾開價100萬元,想收購鄭明仁的全數藏書,但被他婉拒。隨着年紀漸長,他開始意識到要盡早妥善處理這些書籍。恰好北角城市花園商場有個合適的吉舖,他便在2019年請搬運公司將400箱書運過去。這個吉舖由三個小隔間組成,鄭明仁在每個隔間中放置兩、三排長書架,然後胡亂將書擺上去,其餘則堆放在走廊過道,如此便算搭建完成,始為「老總書房」。有時,朋友也會爭相幫他開箱上架,順便看看能否「執到寶」。
人與書的相遇,始終講究緣分。「老總書房」藏身的商場中,幾乎全部是補習社,「我是唯一異類」,鄭明仁說。他開這家書房的目的並非賺錢,而是要讓這些陪伴多年的書籍找到有緣人,同時也為新知舊友提供一個聚腳的地方,「可以傾下偈、搵下書,喜歡就買,幾十塊就有成交,無所謂。」
一些有特殊價值和意義的書,老總更直言不會賣。「我擺出來的都是偏消閒的閱讀書,真真正正的孤本我就供在家裏,」例如1976年出版的《人民畫報》樣板、金庸題簽的《碧血劍》、董橋簽名題字的過百本珍藏、《中國學生周報》創刊號、《兒童樂園》創刊號、楊天成的全套三十冊《二世祖手記》、羅澧銘簽名的《塘西風月痕》等等,「有時會邀請一些朋友去家中共賞。」
還有一些,鄭老總則選擇捐贈。例如他在2019年將無線電視(TVB)1967年啟播時創刊的《香港電視》週刊(《TVB周刊》前身)第1至430期捐給中文大學圖書館,供有興趣研究香港早年電視廣播史的朋友使用;還有一套網上炒到6萬多元的《中國名菜集錦》,他也二話不說,免費贈予香港中華廚藝學院收藏;在今年太古地產舉辦的城中盛事「書出愛心.十元義賣」活動中,他一口氣捐出近6,000本藏書。
在時代巨輪後吃灰
最近三、四年,鄭老總每周會有幾天去書房開鋪,每天只開兩、三個小時。不開舖的時間就看書,也會繼續出去獵書。「遊手好閒,享受人生。所以便有空整理出版《回味錄》這本書。」
《回味錄》是鄭老總一生與舊書刊打交道的總結。對他來說,從買書、藏書、寫書到出書,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因為在收書時已做足功課,藏書又令他可以有件實物在手中反復研讀推敲,下筆介紹時自然能信手拈來。如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樊善標在該書的序中所言,鄭老總「縱橫報海三十多年,由前線編採到高層管理都有親身體驗,兼又鍾情文學,蒐集舊書刊不遺餘力」,對報業和文學兩方面都有深入認識,如今將這些研究和體會形諸文字,為香港文化和文學(尤其是通俗文學)的大廈添磚加瓦,「可謂功在桑梓。」
而且,雖然《回味錄》緊緊圍繞着舊書刊,但其內容不可謂不豐富,每篇文章也清朗可讀,兼具知識與趣致。例如其着墨甚多的「三毫子小說」,聽起來似乎毫不起眼,但在六、七十年代卻是最多人看的通俗讀物,不少後來名重一時的作家都曾是這類小說的作者,包括倪匡、劉以鬯、依達、鄭慧、楊天成、岑凱倫,以至於西西;而這種體例的開創者、《新報》老闆羅斌亦有很多傳奇故事。
董橋在為這本書的題辭中寫道:「閒散落寞,難免懷舊。年屆杖朝,懷舊更切,幾乎甘心落在時代巨輪後面吃灰塵,自得其樂。老派人這點尊嚴遲早犯忌,撐得多久算多久,無所謂。人是舊人好。書是舊書好。報刊雜誌當然也是舊的好。幸虧還有鄭明仁這樣的有心人珍惜這些昔日印刷品,緬懷這些過時文化人,耗盡心血,點滴鈎沉,錄為史料。」寥寥數語,可以說是頗為準確,道盡了這本書的精髓。
「懷舊之餘,我希望年輕人能從中認識更多香港曾經出現過的人和事,起碼知道香港出版過什麼書,上一兩代人看過什麼書。最重要的是,我想讓人知道,當時香港的出版非常自由,什麼書都有,百花齊放。那是我們走過的黃金年代。」鄭明仁說。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7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7月25日)《在舊書報中看見香港走過的黃金年代》。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