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中國經濟陷「流動性陷阱」 關鍵是恢復市場信心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領導層多次力促「穩增長」;在貨幣政策上,人民銀行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及減息等多種貨幣政策,將貸款利率減至創紀錄低位。不過,從近月的金融數據看到,企業的借貸需求仍低位徘徊。即使5月份的新增貸款數據超預期,但從分項數據看,主要是短期貸款帶動。分析認為企業未敢提取長期貸款,反映對經濟前景乏信心,不願恢復投資。即便是開始鬆綁的樓市,和樓宇按揭相關的居民中長期貸款數據,上月仍然受壓,可見居民尚未重拾入市意欲。
市場關注內地透過減息、降準等傳統金融招數,是否不足以挽救經濟。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認為,多年以來,內地政府對經濟的調控方式,主要是管控信貸閘門。簡言之,當經濟過熱時,官方收緊信貸;當經濟下滑時,則鼓勵貸款增長。所以以往對內地經濟政策,坊間有一個描述,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然而,現時的挑戰在於,即使人行推行刺激政策,所謂的「亂象」,即是信貸急增的情況,卻未有出現。從現時的金融數據來看,企業需求仍然低迷,這個局面是很多年來不曾見過的。可見,過去政府的鼓勵貸款工具,放在現時經濟環境,效率似乎不高。
問及民間貸款投資低迷的成因,陶冬相信是和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有關。他解釋指,這是出自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大師凱恩斯的概念,意思是當貨幣環境已經抵達了極度寬鬆的時代,當企業對未來預期出現改變時,央行再怎麼擴張信用,也無法刺激銀行貸款、企業投資、個人消費等。這個可能是現在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
陶冬以內地近期放寬樓按借貸為例,現時民眾對「樓價只升不跌」的信念已打破了,即使銀行減輕房貸利率,也不足以把消費一下子提升起來。因此,現時要穩定經濟局面,不能單靠任何貨幣政策,關鍵是要恢復市場信心。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6月20日)《陶冬:環球經濟處「錯位之年」 中美均面臨挑戰》。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