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當選特首|我們同開新篇前提 處於同一時空 實現同頻溝通
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日前(5月8日)舉行,沒有任何對手的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在1,428張有效選票當中取得1,416張支持票,以破紀錄的97.74%投票率和99.16%支持率當選下任特首候任人。2019年反修例風波以來,中央決心重塑「愛國者治港」,相信這個結果符合當局的高度預期;加上李家超對報效家國的高度忠誠和服務市民的高度熱忱,也可預見未來局勢的高度穩定。可是,光憑中央的力挽狂瀾和李家超的一腔熱血,恐怕並不足以解決非常棘手的香港問題,畢竟「同開新篇」的基本前提,是大家處於同一時空、對問題有共同認識。
無所作為VS無所不能
「社會有分歧很正常,我們可以和而不同。我會用行動爭取信任,用結果收窄分歧」、「如果當選,我承諾會帶給大家一個會做事、做成事的政府,讓香港可以大步向前,沒有後顧之憂」、「未來五年,香港將會是一個關愛共融、多元包容、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地方」......自從李家超在4月9日正式宣布參選特首,除了主打以結果為目標解決問題、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奠定香港穩固發展基石三大方向之外,還強調會建立「做事不分你我、強化我和我們」共同解決問題的團隊文化,冀為香港奏出全新交響樂。
不過,共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對問題有共同認識,而且都能對焦問題核心,但這對香港來說並不容易,因為香港向來深陷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撕裂,無法擺脫意識形態的認知迷障,也就難以實事求是地剖析問題,所以至今連最基本的「深層次矛盾」都未有共識,而是經常圍繞一些被高度政治化的假議題空轉,例如自由派會把問題歸咎於香港未能實現「一人一票民主普選」,而保守派則認為只要有了《港區國安法》和修改選舉制度就能萬事大吉。
這種立場先行也見諸於是次特首選舉,社會輿論彷彿進入一種「平行時空」。例如,當李家超尚未出具政綱就已獲得過半數選委提名支持成為唯一候選人,有人對他處理2019年反修例風波的我行我素、上任政務司司長以來的無所作為、競選期間的不善辭令等等感到憂心忡忡,也有人致力把他吹捧成為軟硬兼施的「蓋世英雄」、不爭為爭的「天降奇才」、力學篤行的「香港之光」,但沒有太多人認真討論香港出了什麼問題、應該如何改革。
蕭規曹隨VS大刀闊斧
即使他後來終於在選前一周公布《同為香港開新篇》競選政綱,但單憑那頗為簡潔的「四大政策綱要」——強化政府治理能力,團結一致為民解困;精簡程序多管齊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全面提升競爭實力,創造持續發展空間;同建關愛共融社會,增加青年上流機會——也實在難以令人刮目相看,因為不是停留在蕭規曹隨的口號層面,就是未能大刀闊斧直面問題核心。
例如他主打「以結果為目標」,類似說法其實早就出現在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當中,承諾以目標為依歸,會檢視政策、拆牆鬆綁、謀求更大效益;又如他所謂「提速、提效、提量」精簡開發程序、增加房屋供應,也已被現屆政府提上立法日程;至於他自詡詳細勾畫的鞏固金融、發展創科、開發北部都會、塑造文化之都等等,乍看之下也與林鄭政府無異,都是抄抄國家文件、重申香港定位、延續現有政策;還有他形容是突破性舉措的「千名劏房兒童脫貧試驗計劃」,也與運行十四年的「兒童發展基金」配對計劃異曲同工,未見新猷。
當然,辯證地看,一個沒有共識的香港社會,更能考驗特首的凝聚能力。但從日前的翻譯風波來看,李家超所面臨的挑戰實在不容小覷。
畫蛇添足VS別出心裁
他上周五(5月6日)舉行「我和我們 同翻新篇」造勢大會,由於佈景板上所展示「我和我們」的英文翻譯是「We and Us」——正常會被翻譯為「我們和我們」,故被網民質疑出錯。其競選團隊則於翌日凌晨1時在Facebook上解釋,因為中文「我們」的主詞和受詞相同,但英文則有異,而團隊想帶出「大家一起,無分你我」的信息,所以沒有採取直接翻譯,而是自行演繹;團隊更意有所指,多元社會應該尊重彼此差異,「只堅持自己的想法,容不下別人的意見,社會的矛盾衝突必然很多,值得我們反思。」
不得不說,事件從頭到尾都處理得非常差勁!「說話」本身就是一種思想觀點和能力水平的表現,作為領袖更加需要注意表達技巧,必須增強說話的吸引力、感染力、號召力,才能達致有效的政策解說和政治動員,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總能善用白話實話凝聚共識、深入淺出解惑釋疑、提綱挈領開拓思路;然而,反觀李家超,姑勿論他本身已非能言善道、甚至因而在2019年反修例風波吃了不少教訓,單看「我和我們 同翻新篇」這個口號已經非常值得商榷——儘管他試圖帶出「無分你我」的團結理念,但所採用的「我和我們」卻是一種刻意區分「自我」和「他者」的表述方式,可謂畫蛇添足,而「We and Us」的翻譯和解說更是「以非為是」、難免令人質疑「指鹿為馬」,相比之下,「我們同翻新篇」(Together, A New Chapter)就會簡單有力得多。
可是,李家超不但沒有反省自己所用措辭是否未必符合一般人的客觀認知、是否未能完整傳遞他超然的所思所想,反而把自身的表達不善淡化成為「每個人對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反過頭來呼籲大家反思,就像是在責怪外界無法觸及他的思想境界——難怪很多市民大惑不解,紛紛反諷也不知道是誰「只堅持自己的想法,容不下別人的意見」。這實在令人擔心,他對香港問題的認識,是否也是處於一種與普羅大眾脫節的「平行時空」?而他日後解決香港問題時,又會怎樣與民同頻共振?
群體迷思VS眾志成城
更加令人放心不下的是,上至港澳治港體系,下至特區治港精英,在團結一致的主旋律下,似乎陷入高同質性的群體迷思,積極配合由李家超指揮的全新交響樂,配合到不知是完全覺得沒有問題,還是發現問題但仍然選擇無視問題,而這恐怕會製造更多問題。
例如,李家超那份相當普通的競選政綱,竟然獲得治港者們滿堂喝彩,不是表示「熱烈歡迎」,就是認為「特別贊同」——這實在令人玩味,如果他們所歡迎和贊同的是林鄭月娥的政綱,那為何需要換上李家超?而如果李家超真如他們所形容般「無所不能」,那為何以前未有所聞?又如,李家超高票當選後不久,國務院港澳辦旋即發表文章,當中盛讚整個選舉過程有聲有色、亮點紛呈,李家超政綱引起廣泛共鳴、直面管治痛點、展現改革魄力、增強外界信心,多名參選人士透過比專長、比政綱、比理念、比擔當、比貢獻等爭取選民支持——種種描述,似乎都與香港社會所理解的有一定落差。
如何同頻溝通、彌合認識差異、重建共識論述,也許是李家超任內最大挑戰。畢竟我們再也經不起折騰,而且處於非常關鍵的「雙轉型」時期——其一是意識形態轉型,亟需從西方價值主導的「新自由主義」迷思當中解放出來,推動「香港特色資本主義」的更新和進步;其二是經濟結構轉型,亟需從單一的服務型經濟當中解脫出來,邁向多元的知識型經濟——所以亟待一位「強人特首」,能夠秉承「公平正義」和「服務人民」的價值信念,帶領特區政府全面推進結構改革,促進和監管市場的有效運作、制定和推動產業的多元發展、建立公平又合理的分配機制、提供貼地又高質的公共服務、維護安寧又穩定的社會秩序,才能讓人人共同分享繁榮成果、才能使「一國兩制」延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