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2022 | 「全球化」觸礁後 香港如何戰略回歸亞洲
逆全球化在2022年似乎來到高峰,俄烏戰事引發系列制裁:大宗商品劇烈波動,貿易體系受到衝擊;美元體系變作金融武器,資本避險回流,引發資本市場震蕩。「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逆全球化正在傷害每一個國家,成為疫情復甦首要面對的關鍵問題。香港作為外部型經濟體,對世界政經變化極為敏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但也倍受逆全球化的煎熬。香港到底應該如何對抗風波,化危為機?上周在海南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邀請中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重回開放、包容、合作的全球化軌道,香港或能從中找到答案。
國際失序,亞洲逆潮而上
「假如來自火星的外星人攻擊了地球,人們會認為人類將攜手擊敗他們。然而,當『外星』病毒來臨,國際社會卻未能充分地開展合作。」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乃伊(Joseph S. NYE)在博鰲論壇以一則生動比喻形容當下國際合作的「失序」(Failure)狀態。乃伊指出,各國本應聯手抵抗新冠疫情、氣候危機等全球性危機,但現實是,「美中兩國領導人白白浪費這個機會,兩國均沒有意識到權力的行使可以變成一場『正和博弈』。」乃伊批評,各國抗疫表現令人沮喪,每個國家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先,領導人們錯誤地定義「國家利益」,僅關心通過零和交易取得短期利益,甚少關注通過各種制度、聯合以及互惠關係獲得長遠國家利益。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則在論壇表達相左觀點。「國際合作確實碰到困難,甚至是『失敗』了。」鄭永年話鋒一轉,「但是,合作仍在進行,亞洲是當前國際合作的典範。」他強調,若不考慮尤其「美國」這一域外力量,亞洲內部本身看不到任何衝突的要素,「『失敗』這一詞在亞洲是不對的,亞洲有像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機制、區域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協定(RCEP)、博鰲亞洲論壇等具有影響力的全方位合作成果,還有各種形式的南南合作,廣大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
亞洲的和平,除了依靠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外,也仰仗於區內主要經濟體的理性對話。鄭永年便在論壇上分享自己對中日關係的長期觀察:在九十年代初,日本是亞洲第一經濟體,而西方相信「修昔底德陷阱」,又因為日本有侵華歷史,大家都認為「中國崛起了肯定要跟日本一戰」;然而,事實是,「現在我們的經濟體量是日本的三倍多,但兩國之間並沒有發生戰爭——雖然兩國間有些小的糾紛,但整體上是非常和平的,中國政府跟日本政府還是非常理性地處理了諸多歷史與現實的問題。」
鄭永年最後以已故中共最高領導人、被譽為「改革開放」旗手的鄧小平觀點作結:「亞洲的發展證明了鄧小平當年提倡的『和平與發展』的正確性。『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發展又為和平造就基礎。」
抗兩極化,推更多國際公共品
儘管亞洲以「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在表現相對「和平」,但這種「和平」並非毫無挑戰。鄭永年提醒,美國正在讓國際秩序「兩極化」,例如在俄烏戰爭中,美國會把俄羅斯跟中國綑綁在一起,「國際秩序兩極化對我們亞洲地區有非常負面的影響,亞洲大部分國家跟中美兩國都有很深厚的關係。如果中美關係不錯,他們既有了安全,發展也是可以保障的;但如果中美關係惡化,惡化到像今天俄羅斯與歐盟的關係或者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那麼亞洲所有國家都將是受害者。」鄭永年強調,兩極化持續惡化,亞洲會面臨烏克蘭的情形——「沒有安全,更沒有發展」。
「亞洲國家應當有能力去掌握自己未來的命運,正如過去40年我們有共同發展的經驗一樣。」鄭永年指出,對抗「兩極化」趨勢的措施之一,是在良性競爭的基礎上,提供更多國際公共品。亞洲以東盟為基礎的3個「10+1」就是典型的例子:當中國和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中國—東盟「10+1」機制的時候,另外兩個東北亞經濟體日本和韓國也參與了競爭,分別形成了各自跟東盟的「10+1」。
「這3個『10+1是互相競爭的。但競爭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就是在3個『10+1』的基礎上形成了『10+3』。」鄭永年說,「10+3」是很好的合作機制,「因為在比誰做得更好,而不是比誰做得更爛」,亞洲國家的「好成績」都源於這種良性競爭。鄭永年因而建議,亞洲大國諸如中國、日本和印度,應該繼續提供更多亞洲地區的國際公共品。
世界向右,香港不應盲從
「逆全球化」背後是保守主義、民粹主義等右翼政治的抬頭,是西方社會的「右轉」。一向仰仗「國際化」,期望與西方接軌的香港,絕對不應盲從。正如前文引述的鄧小平名言「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香港應該在亞洲區內尋覓和平的合作和發展的機會。
右翼政治所帶來的「逆全球化」,正在深刻地傷害著每一位香港人。眼下,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的資本市場可謂「焦土一片」,自俄烏戰爭於2月20日開打,恒生指數一路狂瀉,低見18415點,較戰爭開打前(2月18日)跌了24%;縱使3月出現回彈,但近期指數仍較戰爭前縮水15%以上。另一方面,香港人的「公共儲蓄」強積金亦隨著資本市場的波動而瘋狂縮水,「積金評級」近日發表文章,形容「 4 月份將是強積金歷年以來最慘烈的首四個月開局」,而2022估算的累積虧算已達到1406億港元,等於每個成員虧算約3萬港元,假設成員每月儲蓄率為 10% ,「等於兩年積蓄煙消雲散」。
由是觀之,對於香港的經濟發展而言,「抱團取暖」絕對比「劍拔弩張」來得更有得益。過去,香港的騰飛建基於和平與合作,那麼,在對抗「向右」的逆全球化潮流時,香港仍然要堅持這一點。若西方社會要執意打破這一原則,那麼香港不妨考慮轉移眼光至東方,著眼於亞洲新興市場和亞洲區一體化中。
例如,香港可以跟隨國家腳步,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RCEP等亞洲地區的「公共品」中。博鰲亞洲論壇諮委、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在論壇上提及,香港與RCEP國家的貨物加服務額度佔香港整個對外貿易額的近60%,本就具備一定合作基礎,相信已於2月正式提出加盟的香港,有望在十八個月後成為RCEP的新成員。他又指出,「made in RCEP」的原產地規則,降低了進入門檻,有助於中小企業早期參與到地區一體化的投資貿易中。因此,特區政府官員、香港貿易業界的持份者都應為即將到來的RCEP作好準備,做好宣傳或提供誘因,以鼓勵港商在RCEP成員國中尋找機會,用好這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