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安老配套不足 樂齡科技必須跟上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香港人口已步入老齡化,甚至在「超老齡化」的道路上加速前進。發達地區為了更好地應對人口高齡化趨勢,紛紛引進「樂齡科技」概念,冀能以科技創新手段解決照顧長者帶來的生活挑戰,從而鼓勵長者在家中安然養老,提高生活福祉,減輕社會負擔。特區政府的確也有相關目標,但礙於「居家安老」配套政策本就不足,再加上安老院舍尚未形成善用科技的生態,導致「樂齡科技」面臨不少挑戰。

「樂齡科技」冀以科技創新手段解決照顧長者帶來的生活挑戰,從而鼓勵長者在家中安然養老,提高生活福祉,減輕社會負擔。(資料圖片)

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簡要報告顯示,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超過145萬人,佔整體人口20.5%。政府統計處早在2020年已表示本港人口將持續高齡化,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佔比將在2039年升至33.3%,長者人口超過250萬人的情況將維持逾三十年。

可是,香港安老政策向來存在諸多問題,儘管當局揚言以「居家安老」和「持續照顧」作為基本原則,希望協助長者盡可能留在社區當中安享晚年,只有體弱而又深切需要照顧的長者才應接受院舍服務,但莫說當局根本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以支援長者基本生活所需、減輕普通家庭養老負擔,就連一些最基本的居家安老配套設施,例如由「醫社合作」的地區基層醫療服務體系都尚未完善,可以說安老問題相當棘手。

因此,不少長者仍然相當依賴安老院舍服務。不過,有關服務本身也是問題多多,例如從歷經四個月的第五波疫情可見,全港約800間安老院舍普遍存在宿位供不應求、輪候時間過長、人均面積太小、護理人員不足等問題。近年隨着科技進步,發達地區為了更好應對人口高齡化趨勢,紛紛引進「樂齡科技」概念,冀能以科技創新手段解決照顧長者帶來的生活挑戰,從而鼓勵長者在家中安然養老,提高生活福祉,減輕社會負擔。

由於「居家安老」配套不足,不少長者仍然相當依賴安老院舍服務,但宿位根本供不應求。(香港01製圖)

「樂齡科技」發展緩慢

特區政府的確也有發展樂齡科技的意向。例如,特首林鄭月娥自2017年10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宣布政府將會預留十億元推動樂齡科技發展後,翌年10月正式成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主要資助安老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科技產品,當中包括協助提升照顧效能及質素的產品、設備及工具、流動應用程式、培訓員工使用技能等;至2020年《施政報告》,林鄭又宣布在「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下設一個可以促進各方合作的「樂齡科技平台」,該基金及後委聘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牽頭、夥拍另外九間機構合組「協創機構」,負責平台的設計、建立及營運,冀能藉此提升長者生活質素及獨立生活自理能力,並為長者的家庭、照顧者、護理員和護理機構提供支援。

另外,特區政府亦委託社聯向業界推廣在長期護理服務中應用創新科技、統籌及協調各方合作、每年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去年,社聯更推出由賽馬會資助、為期四年半的「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試驗計劃」,協助長者租用合適的樂齡器材,包括特別功能輪椅、醫療床等。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表示,計劃至今已有800多人受惠,而社聯未來將會繼續思考如何發展出適宜老齡科技服務發展的生態,鼓勵更多持份者參與。

陳文宜舉例,社聯參考日本、德國等養老政策較完善國家的展覽會時,發現外國早已在安老服務引進不同類型的科技應用,「國外長者有出院三寶:即電動床、電動輪椅及智能家居工具,這就不需要留在安老院舍,可在家生活。」她認為,如果樂齡科技項目可以資助長者使用相關產品,例如幫助老人自動翻身的床,便可實現長者生活基本自理。

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表示,社聯未來將會繼續思考如何發展出適宜老齡科技服務發展的生態,鼓勵更多持份者參與。(受訪者提供)

政府未能擔起主導角色

不過,儘管特區政府有發展意向,社聯也積極配合推廣,但觀乎樂齡科技過去幾年的進程,其實相當緩慢。首先,上一屆立法會只討論過三次樂齡科技在港應用事宜,而且都是福利事務委員會、長期護理政策聯合小組委員會、銀齡咭相關事宜小組委員會的簡單會議,暫時未見行政和立法機構有多關注相關議題。其次,去年5月底立法會秘書處整理文件引用政府數據指出,上述十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要由2019至2020年度起的五年內陸續發放,但只分三個批次批出兩億元,資助約970個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置或租用逾4,200件科技產品,而截至今年4月29日,基金則剛剛完成第七批次的申請;從踴躍反應可見,當局有需要加大金額、加快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主要針對非政府部門、專業團體、工商組織等機構的申請提供服務,但並不接受個人身份的申請,恐怕低估了實際需求;不過,當局似乎並無計劃作出改善。與其同時,樂齡科技產品體積較大,但不少私營安老院舍本就深陷使用空間狹小的困局,根本難以有效使用產品;對此,特區政府也未有打算介入,只表示申請機構可與協作的科技研發公司申請試用、再改裝有關產品或度身訂造產品,又稱很多研發公司在設計產品時已考慮本地安老院舍的環境。

事實上,早在2017年6月,社聯已經聯同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共同發表全港首份樂齡科技報告《樂齡科技概況報告》,當中列舉24個本港樂齡科技生態不足的缺陷(下表),包括政府層面的認知不足、監管過時,應用研究層面的資金不足、人才缺乏,原型開發層面的程序障礙、支援有限,樂齡科技市場的規模有限、產品昂貴,各個持份者之間的合作不足等等。事隔四年,團結香港基金作為社聯統籌的「樂齡科技平台」的協作夥伴之一,再於去年底發表就各項計劃檢討成效的《樂齡科技──構築齡活社區》,當中指出儘管認知問題、風險規避、研究資助等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上述大多數缺陷只是得到輕微改善,而且有三個缺陷呈現惡化迹象,包括退休保障不足、學者欠缺從事樂齡科技研究的誘因、以及複雜的醫療儀器註冊程序。

觀乎特區政府的回應態度乃至推行思維,某程度上也折射了緣何樂齡科技發展未有太大突破。首先,當局似乎未有透徹認識樂齡科技對於改善長者生活的巨大潛力,自然未有深入思考可以如何藉此有效應對人口老化挑戰,更加未能準確定義樂齡科技的性質到底是公共服務還是創科產品,所以未能負起主導角色,從宏觀到微觀層面都未有清晰的樂齡科技發展策略,而是把它當成林林總總的安老服務當中的一項新鮮玩意,只願撥出極少資源引入部份技術,再交由社福機構代為推廣,以向社會證明已經投放一定資源,但實際並沒有藉此解決太多問題;其次,在推動樂齡科技發展的過程當中,即使不同方面持份者已向政府反映各種使用困難,但當局既不願意主動精簡行程程序以方便更多有需要人士申請,也不願意積極改善安老院舍等服務機構空間狹窄的問題,也難怪樂齡科技的普及程度有限。除此之外,樂齡科技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但香港社會高呼「數碼轉型」口號多年但仍欠缺發展土壤,未有形成善用科技的生態。

早在2017年6月,社聯已經聯同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共同發表全港首份樂齡科技報告《樂齡科技概況報告》,當中列舉24個本港樂齡科技生態不足的缺陷。(報告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