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倡從史地、文學推進國情教育 目標是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之際,國民身份認同教育再次提上議程,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早前表示會持續加大力度支援學校全面開展國民教育,培養學生正確和正面的價值觀。面對政治高氣壓,如今的社會氣氛顯然不會再醞釀出一場反國教運動,但無法否認,不少人對此仍抱有疑慮:到底國民教育的本質和目標是什麼?
「香港國民教育的目標只是國民身份認同。」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香港大學前副校長、香港珠海學院校長李焯芬,曾於2011年出任課程發展議會轄下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以及2012年擔任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副主席;他由始至終深信應該透過地理、歷史、文學等文化教育讓學生重新認識國家、重塑身份認同,但隨着2012年反國教運動的爆發,他的宏願至今仍未完成。
「重要的不是名字,而是內容。」李焯芬指出,很多國家都沒有國民教育這一科,但是絲毫不會減少學生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和了解,「我在美國的時候,發現每家每戶都掛國旗,」除此之外,學生每天早上上課前,都會唱國歌,宣誓效忠國家。也從來不會有人覺得,這樣會讓美國的年輕人喪失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因為培養這種能力,才是是國民教育真正的目的,「名字只是一個代號,重要的是做好內容,真正讓學生在課程中對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山川地理有所認識,當他們對國家有足夠的了解,感情就油然而生。」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1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4月11日)《與「國教推手」李焯芬對話:勿把誤解國家的遺憾留給下一代》。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