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穩字當頭」救市 同場啟示香港金融管理新重點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日前(3月16日)召開專題會議,由國務院副總理、金融委主任劉鶴主持。會議回應了陸港兩地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備受關注的議題,猶如經濟波動中的「定海神針」,推動股市大幅回彈。值得注意的是,當中還指示了內地與香港監管機構需要加強溝通協作以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穩定的長期重點工作。
陸港金融管理機構理應合作
股市近期掀起「血雨腥風」。恒生指數一度跌破19000點,創下六年來新低。恒生科技指數也曾失守多個支撐位,跌破3500點,創下歷史新低。
香港金融發展局董事、南方東英總裁丁晨近日在一場網絡研討會上表示,不少投資者都向她表達對港股市場波動的擔心。她就此回應指,港股波動並非「市場問題」,全球市場都因為戰爭、制裁、反壟斷、美聯儲加息而劇烈波動,資金正在「放棄高增長領域而回流美國」。丁晨強調,香港依然是具有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
「中央政府正在著手解決資本市場的問題,例如透明度問題。會議明確各部門在推出重大影響的政策前,應事先與金融管理部門協調,這是我們過去從未見過的。」丁晨評價,國務院金融委會議釋放的信號,能掃除市場不明朗因素。
提升透明度,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可不止是國務院金融委對內地金融監管機構的要求。會議還強調,內地與香港兩地監管機構要在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穩定方面加強溝通協作。
為什麼要強調兩地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作?首先,作為開放的小型經濟體,香港金融體系深受外圍經濟影響,波動較為劇烈。而與香港金融市場相比,內地是一個有波動限制、尚未成熟的金融市場。然而,隨著中概股回流,滬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投資管道的開啟,陸港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程度正在日益提升。例如,國家監管動向、利好政策會迅速影響港股市場變化,而港股市場的波動也同樣會傳導至內地金融、經濟體系。
在兩地金融市場相關性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穩定也是在維護國家的金融及經濟體系穩定。從某程度上來說,既然兩地金融監管機構已坐上「同一條船」,就市場穩定議題加強溝通協作,自然有其必要性。
金融穩定:自由經濟的「新挑戰」
不過,就「維護香港金融穩定」這一目標而言 ,可能執行起來並非易事。
香港有四個主要的金融監管機構,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及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積金局),分別負責監管銀行業、證券和期貨業、保險業和退休計劃的業務。
金管局和證監會與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最為密切。作為香港的中央銀行,金管局除了負責監管銀行業以外,也肩負管理貨幣、維護金融體系穩定的職能。證監會職能則是維護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的廉潔穩健,具備一定執法權力,具體工作包括:制定、執行法規;發牌及監管金融中介;監察營運機構的運作、優化基建;審批產品及銷售文件;監督收購、合併;監察港交所上市規管表現;與海內外監管機構合作;協助投資者了解市場。
香港作為自由經濟體,除非金融體系遭受巨大打擊,否則監管機構一般不會直接干預市場運作。例如,金管局每次出手「救市」,都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或本港銀行出現擠提危機的背景下,為避免香港金融體系崩潰,才會透過市場手段進行「干預」。
可以說,在金融穩定方面,香港金融監管機構都是以維護基建和法治作為主要目標,甚少透過政策直接影響市場表現。所以,如何在資本自由流動的市場裡「維護金融穩定」,同時不損害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或是本地金融監管機構需要開始重視及深思的一個問題。
兩地合作:建立高層級溝通渠道
在與內地溝通協作方面,金管局和證監會確實仍有改善空間。
金管局與內地的合作主要在跨境金融、金融科技上,但在金管局公開的高層組織架構裡,並沒有設立專門負責內地事務或與內地相關機構溝通的職位,這也讓金管局與內地監管部門溝通時顯得被動、繁冗。
金管局首任總裁任志剛曾在公開場合憶述擔任公職時與中央政府溝通的經歷,「拿著建議去找人民銀行、港澳辦公室、證監會、保監會,一路『走部委』,走了一兩年,才能開始執行」,過程非常痛苦。
任志剛曾建議,可以在現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下設立「專家小組」,以金融為例展開,可以邀請有經驗、權威的金融界人士掛帥,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主席陳元等;在此基礎上,再邀請人民銀行、港澳辦等相關政府部門派部委進駐小組,「做事就會容易很多」。
相對金管局而言,證監會與內地監管機構的合作較為緊密。在組織架構上,證監會行政總裁辦公室設有內地事務處,主要負責跟蹤研究內地資本市場發件及監管改革動向,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及相關內地機構保持緊密聯絡,推動兩地金融合作等工作。
不過,就合作範圍而言,參考證監會與內地監管機構簽訂的多份合作安排(下表),主要是圍繞交換信息及互相協助調查展開。總的來說,證監會在與內地監管機構的合作也較為被動,合作內容與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相關性不算太大。
進一步說,與內地金融監管機構合作,維持香港金融穩定,也不止是金管局和證監會的事。理論上,溝通機制中應納入香港四大金融監管機構,香港金融業的主要持份者(如交易所、發鈔行)以及香港政府相關官員及部門。就這一議題,無論是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還是相關持份者,仍有廣闊的討論及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