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一地兩檢」並非航空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上周,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劉長樂,全國政協委員黃楚標等過百人在政協會議中提交了「關於香港國際機場實施『一地兩檢』的建議」,引起坊間關注。平情而論,在赤鱲角機場實施「一地兩檢」原則並沒有太大的壞處,也可以方便到旅客。而且在西九高鐵已有類似安排的情況下,理應也不會有太多法律爭議。不過,這個建議似乎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對香港航空業而言是「有當然好,沒有也不見得太壞」的建議。

提出建議的政協委員指出「一地兩檢」可以增加香港機場的航點,使香港更容易連接內地沒有國際機場的城市。不過,內地現時大部份的重點城市都已設有國際機場,除了西藏之外,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至少有一個國際機場,東南沿海省份比例更多。基本上沒有國際機場的城市都是二、三線城市,即使香港有了「一地兩檢」,往返這些城市的航班也不不大可能盈利,很難會有航空公司經營航線。而且,香港已連接了高鐵網絡,航班真的無法到達的地方也可以改坐高鐵。可以說,這個理由並沒有太大意義。

當然,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愈來愈緊密,增加可選擇的內地航點即使現在不見得有多大作用,也許將來會有更多機會。這本質上不錯,但從宏觀角度看,如果香港獨自發展內地的航點,將加大大灣區內的各大機場的競爭。

現時區內有五大機場(A5),除了香港國際機場,其餘為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澳門國際機場及珠海三灶機場(前稱金灣機場)。這些機場近年快速崛起,例如在疫情前的2019年,廣州白雲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突破7,300萬人次,超越了香港的7,100萬人次,成為A5之首。由於大灣區內機場密集而且相近,彼此有着天然的競爭關係。內地航班本是內地大灣區機場的主要業務,如果香港未有與其他機場做好協調便拓展內地航班,如若處理不善可能演變成惡性競爭,對各大機場發展都沒有好處。

香港與內地機場各有各自的長處,應該分工合作各展所長,互相引導客貨流通,製造「雙贏」局面。圖為白雲國際機場航站樓。(新華社)

其實,2009年3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便要求大灣區各大機場就發展定位達成共識。然而,區內協調機制並不理想,始創於2001年的「珠江三角洲五大機場主席會議」(原名「珠江三角洲五大機場研討會」)成效成疑。廣州民航學者綦琦2015年就曾在《明報》撰文指「各方往往只停留在理念層面的共識,而無法進入實施層面的聯動」。

因此,卡在香港航空業面前的主要難題不在於「一地兩檢」的問題,而是如何與大灣區其他主要機場協調合作,減少無謂的惡性競爭。大灣區是國家重點發展項目,如果香港想真正善用大灣區資源發展航空業,就不能只是閉門造車,而是要真正與內地做好定位分配。在彼此定位都清晰之後,更可以進一步研究如何能在各大機場之間接駁客貨流動,將彼此的長處發揮至最大。這比起「一地兩檢」對香港航空業發展更為迫切重要。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0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3月14日)《後疫情時代航空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308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政府不擔責 安老之難從黃婆婆的「三難困境」說起

安老三招漏洞百出 退休保障似有還無

港府抗疫政策轉向 院舍爆疫歸因疫苗猶豫值得商榷

「八孩母親事件」貫穿兩會 標誌意義堪比「孫志剛事件」

俄烏戰事難解 中國長遠可扭轉局面

能源制裁突顯拜登尷尬境地

俄烏戰爭下鎳價創新高 電動車普及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