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安老院舍「困獸鬥」 誰該對不幸病逝長者負責?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截至昨天(3月9日)累計新增53.8萬宗確診病例,合共2656人不幸死亡,其中超過一半即1408人來自全面失守的安老及殘疾院舍。特首林鄭月娥終於推出緊急補救院舍措施,包括爭取在3月18日前為全港院舍院友接種第一劑疫苗、將對部份院舍進行「閉環管理」。不難看出,自從中央更大力度參與香港抗疫工作後,特區政府的思路和做法出現明顯轉向,如今亡羊補牢,但願為時未晚;不過,在著力挽救之際,如果未能深刻認識此前低估爆發風險、輕視疫苗防護的錯誤,甚或未能好好檢視這場「血的教訓」背後所指向的結構性安老問題,那麼無論疫情何時終結,安老院舍恐怕將會持續陷於不同情境的「困獸鬥」。

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安老院舍的爆發情況令人憂慮。(資料圖片)

院友死亡人數佔全港病亡人口53%

根據特區政府新冠專題網站數據及衛生防護中心每日更新的「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新情況」,截至昨天,累計新增53.86萬宗經核酸檢測呈陽性個案,另有3.48萬宗快速抗原測試呈陽性個案,當中2656人不幸病逝。死亡病例主要有以下特徵——

第一,集中在長者群體,60至69歲佔8.13%(216人),70至79歲佔17.66%(469人),80歲以上高達69.24%(1839人);

第二,大多沒有接種疫苗,以80歲以上死者為例,1839人當中只有21.1%(388人)曾經接種疫苗,即有78.9%(1451人)未曾接種;

第三,由於全港1000多間安老院舍是高齡長者的集中地,而據政府估算當中的長者接種率只有20%而已(第五波爆發以來增加至40%),其中710間出現不同程度的疫情,已有1.96萬名院友染疫,佔全港安老院舍院友的26%,而且死亡率甚高,佔染疫院友總數的7.17%(1405人),更佔全港染疫死亡人數的52.9%。

經歷一波波院舍爆發、導致一批批長者病逝後,特區政府終於推出補救措施:將爭取在下周五(3月18日)前,完成全港1000多間院舍院友第一針疫苗接種;加強支援安老院舍及殘疾院舍,對部分院舍進行閉環管理,向院友派發含中成藥的抗疫包,為職員提供酒店、專車及足夠防護裝備,並會加大力度從本地招聘及內地輸入照顧員;增建長者隔離措施及暫托中心,加強分層診斷治療,設立定點新冠醫院,盡量集中資源救治老弱。

去年就有調查顯示,70歲或以上群組的疫苗接種意願一直很低。(Getty)

「閉環管理」和「增聘人手」刻不容緩

云云措施當中,「閉環管理」無疑是重要一著。事實上,連日來已有不少醫學專家呼籲應該對院舍長者採取特別保護措施,例如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日前(3月8日)在「全城動員 戰勝疫情」網絡分享會上表示,實現重症救治、降低死亡率的重點,必須要照顧好香港的老人,特別是住院舍的老人,而「閉環管理」則是最有效的舉措,因為減少職員對外人群接種能夠盡量避免他們把病毒帶入院舍。

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則提醒,香港不似內地有充分條件為院舍員工提供宿舍,因此只能採取酒店閉環管理的方式,但員工將多日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不能忽略詢問員工意願。另外,由於目前公營醫療、隔離和康復設施有限,染疫院友痊癒後一般都會被送回院舍照料,陳志育擔心他們或有可能攜帶病毒回院,希望政府加以重視、另行處置。

「增聘人手」也是刻不容緩。因為人手短缺本來就是安老院舍長期面對的問題,如今710間爆疫院舍當中,已有5310名職員確診,繁重工作只能由其他未有染疫的職員攤分,有工會甚至聽聞有部分私營院舍要求確診員工繼續上班,這不僅損害勞工權益、更加大感染風險。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已經表明將會急聘1000名內地護理員來港支援,這本是應該加大力度推行之舉,但竟惹來立法會社福界議員狄志遠質疑當局何不優先聘請本地市民應急——這著實令人懷疑,他到底是否清楚業界向來「請不到人」的難題?事實上,除了請求「內地救兵」,當局亦放寬護理業界通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護理員的部分規定,呼籲各行業求職者轉投安老服務業,月薪可望達到3萬元。

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擔心痊癒院友可能攜帶病毒回院,希望政府加以重視、另行處置。(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重點保護對象」疫苗接種率卻一路走低

至於「加緊外展服務為全港院友接種疫苗」,固然是必要的「亡羊補牢」,但當局預料最快要在下周五之前才能為全港院友完成第一劑接種,按照目前每天至少有150人病逝的速率推算,實在令人不忍未來還有不少長者撒手人寰。況且,接種疫苗的速度根本未能追上疫情擴散的速度,因為接種一針的效用始終有限,實難寄望短期之內能夠挽救些什麼,只盼從長遠而言可以盡可能保護長者。

更令人心有戚戚焉的是,對於接種疫苗,特區政府如今的「風風火火」,相比過往兩年的「扭扭擰擰」、「千難萬難」,實在有天淵之別——這也只是再一次證實,有關舉措並非「不能為」,只是相關官員「不願作為」!

儘管科學研究早已顯示新冠疫苗科有效降低感染和傳播風險,還可以幫助預防重病及死亡,但香港長者疫苗接種率一直偏低。早在2021年2月,特區政府開始推出新冠疫苗接種計劃,並優先開放60歲或以上人士接種,但彼時未有「疫苗護照」,只是採取自願接種;去年5月,有專家推算長者接種率只有11.7%,接種一劑或以上疫苗的長者僅逾23萬;去年10月,較年長的群組接種率仍然非常落後,當時40至49歲群組接種率超過八成,20至29歲、30至39歲、及50至59歲群組,接種率亦分別超過7成,但較年長群組接種率明顯落後,60至69歲群組接種率為60.32%,70至79歲群組接種率為41.42%,80歲或以上的群組接種率只有15.27%;直到今年3月1日,全港累計終於有601萬人至少打一劑疫苗,但年逾80歲長者,只有約19.8萬人已接種第一針,佔整體49.34%;截至昨天,80歲或以上接種率略略提升至53.38%,仍有至少18萬名長者未曾接種疫苗。

事實上,香港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去年已經強調,長者、院舍接種率起碼要90%才能提供足夠防護。為什麼尤其需要透過疫苗保護院舍長者?陳志育解釋,長者多在安老院舍內集體居住,沒有獨立房間,一旦有人感染,極易擴散到整間屋子,而omicron病毒傳染性極強,醫療系統無法接收病人,患者只能滯留在院舍中,不斷交叉感染。

陳志育表示,就新冠病毒死亡率而言,第四波疫情及之前都控制得算好,而第五波疫情期間,相當多長者、免疫力較弱人士感染新冠肺炎後患重症甚至死亡,因此不少長者及其家屬扭轉態度,成為一個重要轉折點。陳志育還表示,外國疫苗接種率高的原因之一便在於,許多安老院舍爆疫後出現較多死亡個案,因此他們保護意識很強。例如英格蘭去年9月70歲或以上人口平均接種率就達到了89.5%,95歲或以上則為86.1%。

誰該對不幸病逝長者負責?(立法會直播截圖)

誰該對不幸病逝長者負責?

為何作為高危群組的長者,疫苗接種率卻落於人後?陳志育表示,影響長者接種新冠疫苗的因素非常多。首先,疫苗推出初期,出現過急性死亡事件,普通市民對於疫苗安全性、副作用嚴重程度難以接受,許多家屬並不放心讓長者接種疫苗,而家屬的意見將很大程度上影響長者選擇;其次,由於長者本就有長期病患,如接種疫苗後有一定機率影響身體健康,因此不少醫生在評估適切性時,態度會偏保守,這也影響了長者接種率。

值得注意的是,當接種疫苗一度被政治化,而在鋪天蓋地的「長者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這樣的消息中,政府並沒有及時進行有力的澄清,更沒有像如今這般「爭分奪秒」地安排外展醫療隊伍為長者接種,使得誤解和恐懼加速蔓延。去年3月初,一名有糖尿病史的63歲男子接種科興疫苗兩日後死亡,為香港首宗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儘管衛生署曾強調,未確立死亡原因是否與接種疫苗有直接關聯、真正死因有待進一步檢驗。醫學專家亦表示,事主在接種後48小時內似乎並無出現接種疫苗的過敏或副作用反應,相信病情急速惡化並非是由疫苗引起,但是,政府未第一時間主動澄清、由死者逝世兩日後經傳媒揭發、經醫院翻查方才向公眾交代的態度,令普通公眾難以消除心中疑雲。

再者,每當有傳媒報導曾經接種疫苗的長者基於不同病因死亡時,有個別機構或KOL總會大肆宣傳是「針後亡」,有意無意地把「長者」、「疫苗」、「死亡」等關鍵詞語扣連形成因果關係。而每一宗諸如此類的資訊,都會加深公眾的抗拒疫苗心理及疑慮。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張引曾在去年7月至8月期間,以電話調查形式就接種疫苗猶豫話題訪問香港市民,調查發現,70歲以上群組的疫苗接種意願一直比較穩定,比較低。其中29%的70歲以上受訪者認為自己身體差或者有長期病患而不適合接種疫苗;另外,19%的人認為自己年邁,不適合接種疫苗;再者,他們比較擔心疫苗的安全性、副作用和後遺症。商界曾在去年陸續推出各種抽獎措施,意圖提升疫苗接種率,但張引的調查顯示,抽獎對於長者群體接種疫苗意願的促進作用不大。

儘管2021年12月,政府新聞處設計了《保護自己 長者應接種新冠疫苗》的宣傳單張,裡面說明了接種疫苗的地點、長者感染新冠病毒的後果,以鼓勵長者接種疫苗,但彼時並未帶來特別顯著的影響。抗疫工作已不是第一天開展,既然第五波疫情已經帶來諸多慘痛教訓、暴露結構困局,特區政府更須痛定思痛,致力補救,好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