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林嘉欣《美國女孩》:「美國夢」及移民夢的破滅與成長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串流平台Netflix剛於本月初上架林嘉欣主演、台灣年輕新銳導演阮鳳儀執導的《美國女孩》,電影由「移民夢」與「美國夢」的破滅說起。
《美國女孩》的故事來自導演的成長經歷,媽媽莉莉(林嘉欣飾)帶着兩個女兒移居美國,因罹患乳癌,不得不放棄移民,從美國回到台灣,重新跟丈夫一起生活。大女兒芳儀處於成長反叛期,小女兒芳安尚未懂事,莉莉承受疾病和家庭的雙重壓力,飽受煎熬。

《美國女孩》戳破「美國夢」與「移民夢」的虛幻,看似是一段私人的記憶,卻承載了許多細膩又引起共鳴的剖白。(電影劇照)
+2

《美國女孩》看似是一段私人的記憶,卻承載了許多細膩又引起共鳴的剖白,而且難得地沒有近年台灣電影常見的陳詞濫調。《美國女孩》的情感非常平實,戲份最重的媽媽莉莉和少女芳儀都不是一般被男性定義的角色,從人物的書寫到家庭關係的梳爬都處理得非常充分。少女回到台灣,面對的文化隔閡和身份認同議題,導演都沒有講到明處,只是交代她在兩地接受的不同教育,老師同學的不同對待,讓角色遭受的痛楚變成了不言自明的表達。

《美國女孩》兩個女性角色雖然戲份有主次,位置卻均等,兩個人都是從美國回來而生活及心理失衡——女兒的言行與舉措、失落與無力,變成了母親的參照,如此一體兩面的寫法,令「美國女孩」變成了一個巧妙的雙關,它可以指女兒,也可以指母親。導演更進一步挖掘兩人的痛苦源頭,具備主動性的母親因為疾病而不得不改變人生規劃,被動的女兒則慢慢尋回自己重視的生活方式。母女之間有數次交鋒,劇本與演員俱佳,對手戲沒有變成「六國大封相」,演員沒有用誇張的表情動作展示「演技」,導演亦含蓄地「取捨」得宜。

私人的家庭史,即是共有的社會史。曾經擁有「美國夢」的媽媽自彼邦失意而歸,展露華人試圖調整家庭結構的失敗,女性不得不重回亞洲社群尋找自己位置的困局。畢竟人的困境與國族的內外交困一脈相承,電影像是把美國端上枱面大書特書,最終落筆述及台灣在紛擾的國際關係中蹣跚前進。

導演在訪談透露觀賞《農情家園》時一路哭到尾,最讓她感到共鳴的地方是關於「美國夢」如何消磨整個家庭。(《農情家園》劇照)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07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3月7日)《《美國女孩》:失落的文化隔閡與身份認同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307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疫情重創長者 安老改革不能再拖宕

韓正關注港疫情 當務之急解決兩個問題

發展是第一要務 政府工作報告五大要點

2022年經濟主基調不變 求「穩」更需求「進」

核災邊緣擦身而過 俄烏衝突惡性循環難斷

西方對靶制裁俄羅斯的真正目的和後果

烏俄加密貨幣戰 人道救援妙計還是逃避制裁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