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致力營運過渡性房 最少面對三大困難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本港房屋問題嚴峻,公屋輪候時間已升至二十二年新高、平均等候時間已突破5.9年,不少基層只能居於狹窄的劏房苦候上樓機會,本港居於劏房的人士高達22萬人。當上樓變待遙遙無期,過渡性房屋成為市民一個喘息的空間。自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以來,興建組合屋、改建校舍甚至租用酒店等,令過渡性房屋在這幾年百花齊放。

有參與營運的NGO坦言,機構為解決房屋問題努力多時,但其中亦遇到不少問題,例如政府資助額有限、租期太短、專業知識不足等。雖然挑戰重重,仍有NGO坦言,有基層在過渡屋中重獲重生,甚至打消輕生念頭,該份使命感難以言喻,「我們做的事,真的可以救人一命。」

樂善堂將小學改裝成過渡性房屋,成為全港首個改建校舍的項目。(鄭子峰攝)

NGO過去多做社福工作,要參與工程項目,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坦承缺乏經驗。項目由構思到籌辦,最後向政府申請撥款,都是自己「一手一腳」去做,換言之,草擬設計圖、畫建築圖則等,都要機構自行完成,甚至申請項目審批時,當局會看重可行性及設計,變相各個非政府機構要比併「專業知識」。

她直言,倘聘請建築師畫圖則,外面一張至少收費數萬元,但由於NGO的捐款額有限,故只能靠專家義工「拍心口」幫忙……

系列報道:

過渡性房屋四年崎嶇路 參與機構:可以救人一命

「社會房屋」租戶重住劏房 成功上樓不足一半

劏房市場受旅遊業影響 遊客及租客「爭崩頭」

對談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1月3日)《過渡性房屋四年崎嶇路 參與機構:可以救人一命》。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98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五十年不變」中期展望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新一屆立法會要以表現吸納全社會支持

新冠疫情下通關陷停滯 疫苗護照事在必行

新時代的大國三角關係

過渡性房屋四年崎嶇路 參與機構:可以救人一命

Omicron與第四針的啟示 是時候研發通用疫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