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工程界黃偉信:香港要變,應先變走盧偉國這類議員!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在一片沉悶的立法會功能界別選舉論壇當中,工程界出乎意料火花四濺。《香港電台》上周(12月7日)主辦的工程界論壇上,在「先禮後兵」環節,挑戰者黃偉信送給競逐連任的經民聯主席盧偉國一支接力棒,希望對方及早兌現「傳薪火」的競選承諾,而盧則回贈一張「港青大灣區e道通卡」,冀黃多加認識國家改革;到「自由辯論」,黃偉信火力全開,質疑盧偉國不知前線人員疾苦、未能發揮專業職能、無法客觀是是非非,盧則反覆批評對方「抹黑」,又不斷重提2019年反修例風波的警民衝突;至「總結發言」,連任兩屆議員的盧偉國重申「求變」,而黃偉信順勢回應道:「香港要變,首先就要變走盧偉國這類議員,希望大家暫時放下顏色紛爭、回歸工程專業,如果大家什麼都不做,香港不會無端端自己變好,我懇求大家投我一票,讓香港工程師展現應有水平!」

「我真的挺責怪這樣的政治人物,因為他們的不作為和亂作為,造成了我們這一代所面對的各種問題。」有別於選舉論壇上的咄咄逼人,黃偉信早前接受《香港01》專訪時感性得多,談及近期熱映人物傳記電影《梅艷芳》更數度哽咽,因為他和不少觀眾一樣感慨梅艷芳短短一生就是香港興衰演變,亦對時空交錯和虛實重疊的情節不勝唏噓——既懷念今天沒有任何領袖能像梅艷芳一樣凝聚社會同舟共濟,又痛心一些懶政怠政的「忠誠廢物」未能做好「港人治港」,更羨慕那個年代只要努力就可上位而不忿今天港人生活越來越差,甚至受此鼓舞要承傳勤奮拼搏、開拓進取、專業至上、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帶領大家捱過這關——「與其任由不會幹、不能幹、幹不成事的議員繼續把持議會,為什麼不能換成我來做?」

黃偉信希望選民放下顏色紛爭,回歸工程專業,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在立法會展現工程師應有的專業水平。(羅國輝攝)

大半年前的黃偉信,並不像今天這般有衝勁。六月底的一天,他在社交媒體Facebook專頁轉載了梅艷芳的名曲《似水流年》:我的心 / 又似小木船 / 遠景不見 / 但仍向著前 / 誰在 / 命裏主宰我 / 每天掙扎 / 人海裏面。那是1984年中英談判時期上映、自國家「改革開放」後港人首次到內地拍製的第一齣文藝電影《似水流年》的主題曲,透過講述香港人回鄉探親經歷折射對前途問題的困擾和焦慮,而彼時黃偉信只有1周歲。在當下這個香港人再次感到前途迷茫的時刻,38歲的黃偉信有不少親朋都選擇移民,所以一時傷感憑歌寄意:留下只有思念 / 一串串永遠纏 / 浩瀚煙波裡 / 我懷念 / 懷念往年 / 外貌早改變 / 處境都變 / 情懷未變。

黃偉信不是沒有想過離開。2019年反修例風波的爆發、2020年《港區國安法》的出台、以及今年選舉制度的修改,他和無數香港人一樣,對於社會持續陷入暴力、仇恨、攻訐、不安、徬徨、失落的惡性循環感到相當難過。但比起這些看不到頭的痛苦,他更害怕的是,如果就此離鄉別井,而有朝一日被女兒問及「曾否為香港做過什麼」,他會慚愧得無地自容。於是,去年報名參加立法會工程界選舉、曾被標籤為該界別「唯一民主派代表」的黃偉信,頂著腹背受敵的巨大壓力,在今年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結束前一天,再次宣布挑戰盧偉國。

「議會運作將會影響大家的生活和生計,有些人可以因為這一刻的情緒去杯葛選舉,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或有意願就此離開香港,留下來的你們甘心拱手讓香港繼續被那些『忠誠廢物』玩爛嗎?」今天的黃偉信,鬥志昂揚,而且矢言秉承回歸專業、重建信任、謀劃未來三大理念打造議會新氣象,「因為我選擇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我也希望能有更多像我一樣的專業人士都為香港站出來,踴躍加入政府和議會,把不行的人都踢走,才能改善政府施政,讓香港變得更好;但如果你選擇消極,什麼都不做,最終只會迎來更加悲劇的結局。」

2019年反修例風波以來,香港出現很大政治變化,不少人感到前途迷茫。(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之所以求變心切,事源黃偉信實在看不過眼,原本極具歷史使命的「港人治港」在過去20多年來淪為「政治酬庸治港」,他們不是將私利凌駕於香港,就是缺乏專業知識和執行能力,導致「香港好像在踱步,好像到了一個瓶頸,無法突破之餘還在節節後退」——例如,昔日傲視全球的貨櫃碼頭吞吐量早已急跌至第八位,預料將會持續墮後;又如,早於2009年揚言發展六大優勢產業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成為「知識型經濟」,但至今仍然過度依賴金融和地產兩大「老本」——可以說,該維持的維持不住,該推進的推進不了,而該調節的不去調節,該管理的也不去管理,結果苦了香港人,因為薪酬增幅根本追不上瘋狂通脹,「以工程師為例,我14年前入行,起薪是1.6萬元,但今年入職的只有1.9萬元,增幅還不到20%,可是這些年的樓價至少翻了一倍,年輕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了也無法改善生活。」

「最近看電影《梅艷芳》,我非常感觸,看到梅艷芳的成長和發跡,其實就是我父母那一代人的故事,也是香港從崛起到衰退的經歷......一開始香港很窮,但社會持續向好發展,大家都看得到希望,對未來也很有憧憬......但為什麼到了我們這一代,反而會從好變差,很多人要蝸居劏房,有的要睡在廁所上面,為什麼這麼荒謬的事情會發生在香港?」黃偉信和很多觀眾一樣,對時空交錯和虛實重疊的電影情節感慨萬千。

黃偉信產生極大共鳴的一幕是,罹患子宮頸癌末期的梅艷芳在2003年沙士疫情期間堅持籌辦抗疫音樂會為香港人打氣,卻遭到懶政怠政的特區官員以「疫情剛過」和「害怕投訴」為由百般阻撓——他對這種陳腔濫調實在再熟悉不過了:「我平時和政府打交道,就是面對這種嘴臉,那些官員就是這樣耍走我的,說這個做不到、那個做不了......我是真的很看不過眼,他們坐在需要為大家解決問題的位置上,卻無所用心,不為香港辦事!」

電影裡,梅艷芳秉持「The show must go on」的堅毅,鏗鏘有力地駁斥相關官員的畏首畏尾,最終成功爭取在跑馬地大球場舉辦1:99音樂會,勉勵大家「作為香港人,不會輕易認輸」;現實中,這種日積月累的「撞板」經驗,同樣沒有令黃偉信灰心喪志,反而激發他更想進入體制之內、從根本解決香港治理問題的承擔和意識,而立法會正是其中一個突破口。

在一片沉悶的立法會功能界別選舉論壇當中,工程界出乎意料火花四濺。在「先禮後兵」環節,挑戰者黃偉信送給競逐連任的經民聯主席盧偉國一支接力棒,希望對方及早兌現「傳薪火」的競選承諾。(香港電台截圖)

「我真的挺責怪像盧偉國這樣的政治人物,因為他們的不作為和亂作為,造成了我們這一代所面對的各種問題。」毫無疑問,立法會功能組別工程界議席成了黃偉信的不二之選——

他本身就是土木工程師,向來以專業、理性、客觀、科學作為價值支撐,又以實事求是作為處事態度,深信工程師的天然使命就是建設美好社會、改善市民生活、提高城市效率,他不能辜負天職,也不想愧對後代;

他曾獲香港工程師學會頒發「傑出青年工程師」殊榮,過去十多年親身參與香港大大小小工程項目,從多條鐵路和道路建設,到沙中線專家調查,再到2030+規劃策略,都把官僚弊端看在眼裏,亦對業界困局瞭如指掌,而且不斷從中反思問題本質、探索不同解決方案;

他一直關心社會發展和議會表現,但經過多年對工程界代表盧偉國的觀察,有感對方不但基於政治立場無法客觀是是非非,而且礙於身份背景早就與前線脫節,面對諸多重大議題時更加未能秉承專業發揮工程職能——例如三年前沙中線爆發沉降醜聞,盧偉國既沒就此向政府反映業界人手不足,又沒及時向傳媒詳細解答沉降問題,更沒嚴厲督促政府必須就事故問責,種種行徑已令工程師專業獨立的形象受損,無異於那些單純以政治掛帥的政客。

「我想,與其任由一些不會幹、不能幹、幹不成事的議員繼續把持議會,為什麼不能換成我來做?」黃偉信說這句話的時候,大有一種「強者為尊應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的氣魄。

特區政府向來欠缺長遠工程規劃,無法及早因應可預見的發展平均分配未來一段時間的工程量,更加未能因而要求大學未雨綢繆調整工程學額,結果,業界往往只能望天打卦,要隨不同經濟周期面對「飽死」或「餓死」的問題。(資料圖片)

翻查立法會工程界資料,當中有10756名登記選民,全是有權在香港工程師學會表決的註冊工程師。曾任工程師學會會長的盧偉國,自2012年起出任該界別議會代表,當年他在只有9172名登記選民的情況下,挑戰已經連任四屆議員的何鍾泰,結果以2811票、41.46%的得票率成功晉身議會;至2016年立法會選舉,選民人數只是稍微增加至9406人,但盧偉國的支持大幅上升至3906票,得票率達到55.47%,可見他的所作所為並非完全不獲認同。再者,工程師行業向來講究論資排輩,而這1萬多名登記選民的平均年齡高達54至55歲,年僅38歲的黃偉信可能只是他們眼中的「小朋友」,他到底是哪來的信心和底氣去說服大家投他一票?

「其實,年齡反而是我的一大優勢。」黃偉信相當淡定地娓娓道來。

從世界趨勢來看,各地政要和各行領袖都有年輕化的趨勢,例如4年前馬克龍就是以39歲之齡當選法國總統,而現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和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就任時也不過43歲,「我雖然只有38歲,但正是當打之年,有足夠衝勁和體力應付議會繁重工作」;

從行業前景而言,工程界亟需全面邁向數碼化,才能更好地引領社會發展,「年輕人相對長輩總是比較容易接納或開創新鮮事物,也更能夠靈活地把新興技術運用於工程操作當中」——例如盧偉國和黃偉信同樣提倡儘快展開「第四次整體運輸研究(CTS)」,但前者只是重申需要結合土地、房屋、經濟、人口以擴大交通網絡及基建配套容量等等基本方向,而後者則從未來城市的多重面向著手,建議政府必先掌握共享經濟、在家工作模式、智能及健康生活、通訊科技革新、無人駕駛發展等等未來趨勢,再結合大數據深入研究如何透過V2V(車對車)、V2I(車對道路基礎建設)以及精準導航等技術,全面整合研究多時的三隧分流、電子道路收費、第四條過海隧道、汽車共享、電動汽車等等項目,真正打造智能出行;

在職業特性方面,「工程師」本就基於不同科學知識分為不同專業工種,光是香港工程師學會轄下就有約20個分部,而盧偉國專於機械工程和工業工程,在工業蓬勃的1970至1980年代尤其吃香,但如今日漸式微,黃偉信則屬學科領域和應用範疇更加廣泛的土木工程,從房屋建造、交通運輸、城市規劃到可持續發展都有所涉獵,「隨著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香港不但迎來基建大潮,還有整座城市的更新再造,不管他有多資深,我都比他更加具備專業知識和實際經驗,更加符合時代需要,更加夠帶領業界發展、推動香港持續進步。」

黃偉信取得工程界老行尊麥齊光、立法會新界北直選候選人張欣宇等工程師的支持。(黃偉信宣傳單張)

「我不是歧視個別工種,但術業有專攻,有些職位的確有所專業要求,作為業界的議會代表,更有責任運用工程知識貢獻香港,而不是被政治凌駕科學。」黃偉信取勝的關鍵,在於能否動員更多基層和中層工程師出來投票,儘管目前選舉氣氛低迷,但他仍然相信,工程師有別於一般市民,較少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會更願意盡力履行選民責任,也更願意實事求是地比較具體政綱和執行能力,也「只要大家花些時間了解一下,就會知道誰更適合成為業界代表、更能為香港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是能夠深刻認識到底面對什麼問題。盧偉國自我標榜的其中一樣政績,是近年為工程業界「成功爭取」3000多億元工程量,但在黃偉信看來,這種「成功」過於偶然和短視,而且完全無視工程業界當前非常嚴重的招標制度僵化和中層斷層問題——當然,這種缺乏戰略規劃的被動政策思維,並非盧偉國一人獨有的問題,事實上,很多傳統政治精英以往都主張完全放任的自由經濟,全都忽視特區政府的存在意義和治理作用:

首先,特區政府向來欠缺長遠工程規劃,無法及早因應可預見的發展平均分配未來一段時間的工程量,更加未能因而要求大學未雨綢繆調整工程學額,結果,業界往往只能望天打卦,要隨不同經濟周期面對「飽死」或「餓死」的問題——例如2002年香港經濟衰退,基建投入大幅減少,往後數年都有近半剛剛畢業的工程師無奈轉行投身金融,為日後中層斷層埋下伏線;到了2007年,當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十大基建計劃」,把大量工程壓縮在未來數年落成,但根本沒有足夠人手應付,結果難免影響工程質量、甚至延期完工;

其次,招標制度非常落後,過度執著於所謂「公平競爭原則」,入場甚或中標門檻基本上向國際機構傾斜,變相限制本地承建商的發展機會,「可以說,港府的確很公平地對待所有競爭者,其實是對自己人的不公平,當本地企業並不具備競爭優勢,有再多的工程量也難以在最大程度上令整個業界受惠,但參考澳洲和新加坡等地,早已立法保障自己人優先」;

最後,私營市場和政府聘用工程師的薪酬差距過大,例如一名具備六至七年經驗的特許工程師,月薪大約4萬多元,但若能受聘政府,起薪已有7.1萬元,及後還有兩萬元房屋津貼,直接導致市場失去競爭能力,「尤其是在中層斷裂和基建發展蓬勃的當下,較具經驗和能力的工程師與其日捱夜捱,情願加入政府,薪酬福利好很多,而且不用這麼辛苦」。

黃偉信參與不少政府項目,熟悉整個新發展區及新市鎮的開發流程,有信心督促政府縮短工時。(黃偉信宣傳單張)

黃偉信就此提出,政府應該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制定更加系統而具體的《香港2050規劃藍圖》,為各項工程提供發展時間表,藉此穩定每年基建量,再因應所需人手提早調整教育資源、培養適量人才、防止資源錯配;同時,亦要全面檢視現行政府工程招標制度,適量地為本地承建商加分甚至提供支援,從而提升本港工程界的競爭力,更加有助提高整體工程質量水平;另外,也要考慮如何收窄業界和政府工程師的薪酬差距。

「這些問題不是今天才出現的,但我們的業界代表並沒有致力鞭策政府改善,而整個立法會裏面,不管哪個陣營人士,也沒什麼人認真探究香港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只懂得人云亦云、叫叫口號。」黃偉信以土地問題為例,指很多候選人都提倡加快土地開發流程,但欠缺具體理據支撐,一旦進入議會很容易就被相關官員耍走,「但我不一樣,我參與過不少政府項目,熟悉整個新發展區及新市鎮的開發流程,也知道在哪些階段可以怎樣合併研究、縮短時間、提升效率,亦具備足夠工程知識向那些官員據理力爭,甚至反過來教懂他們把整個工程從原有的15至18年縮短一半......其他人不懂我不怪他們,但為什麼連工程界的資深前輩也不懂?」

這麼聽起來,香港應該換走的,不只是唯唯諾諾的議員,還有庸庸碌碌的官員。對此,黃偉信不抗拒加入政府,也不排除為香港擔當大任:「現階段我比較擅長工程範疇,也不是很懂政治的人,但我喜歡凝聚共識、解決問題,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在立法會訓練十年八載,我覺得我有機會選特首!」

如果要當下的黃偉信再次憑歌寄意的話,那或許是梅艷芳的《飛躍舞台》吧。同樣發行於1984年,但形象上一改累贅老氣,變得既硬朗又現代,勇敢向舊樂壇發起挑戰:在台上我覓理想。

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其他候選名單,請參閱香港01選舉網站

撰文:香港01首席記者黃雲娜

黃偉信曾經想過移民,但最終選擇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因為深信工程師的天然使命就是建設美好社會、改善市民生活、提高城市效率,他不能辜負專業,也不想愧對後代。(羅國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