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報告|玩弄數字遊戲  製造扶貧假象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特區政府上周三(11月10日)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香港去年有165.3萬個貧窮人口,貧窮率高達23.6%,創2009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約4個港人中便有1人屬「貧窮」。不過,報告也強調,港府的恆常及非恆常現金項目合計令93.7萬人脫貧,貧窮率減幅達13.4個百分點。然而,香港「社福界教父」、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向《香港01》指出,非恆常現金福利並非扶貧的長久之計,但港府仍然藉此突顯漂亮的減幅,明顯是玩數字遊戲,甚至有利用貧窮率減幅製造成功扶貧的假象,對整個社會欠缺真正的交代。

周永新教授認為,貧窮率的減幅雖然看似顯著,但沒有解決實質問題。(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非恆常化福利只解燃眉之急
港府扶貧欠誠意

周永新表示,去年經濟環境受新冠病毒疫情衝擊,不少市民就業不足或失業導致收入下降,貧窮人口創新高乃意料之內,也合乎現實。但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提到,政府政策介入前(純理論假設),整體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分別為165.25萬人及23.6%,近半來自失業住戶,近三成來自在職住戶;而當政府介入所有選定項目的政策後,2020年整體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則分別降低至55.35萬人及7.9%。

其中,非恆常項目令整體扶貧成效上升,非恆常及恆常現金項目合計令93.7萬人脫貧,貧窮率減幅達13.4個百分點,遠高於2019年的減幅8.3個百分點。例如1萬元現金發放計劃令26.67萬人脫貧,公屋租金津貼令26.59萬人脫貧,其他一次性措施令12.09萬人脫貧。

然而,周永新認為,貧窮率的減幅雖然看似很顯著,但「不太明白,政府到底做了什麼」。他進一步解釋,政府恆常化的現金福利,例如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等多年如一,並無改變;而非恆常化福利沒有實質地增加市民收入,只能緩解新冠病毒疫情下,市民的燃眉之急,根本不能算作是長效的扶貧措施。正如他所言,「對於廣大普通香港市民而言,2020年的生活十分困難,可謂水深火熱」;因此,政府在報告中體現出的所謂「成績」只不過是玩數字遊戲,未能長遠地解決貧窮問題,難以服眾。

報告不夠明晰
數字重量不重質

事實上,在扶貧工作方面,政府並不是第一次玩毫無誠意的數字遊戲,但從成效看來,數字遊戲只能成為社會矛盾與問題的遮羞布,不能真正解決任何問題。

例如,扶貧委員會2016年討論修訂貧窮線,將公屋住戶的租金津貼計入家庭收入,貧窮人口因此減少約30萬,結果引發社會廣泛爭議及批評,因為未能真實反映基層市民生活狀況。以300呎的公屋單位為例,2019年時市值租金1.2萬元,公屋住戶需交租金5000元,即政府津貼7000元;到2020年市值租金升至1.3萬元,但公屋租金不變,政府津貼則增加至8000元。然而,政府津貼增加了,所謂「貧窮人口」減少了,但基層的生活實際未有太大改善。

類似「重量不重質」的問題同樣出現在新鮮出爐的《貧窮報告》當中。周永新批評,政府沒有在報告中提供充足、清晰的數字給公眾參考。他研究扶貧問題數十年,習慣於從統計結果中看出政策影響,從而提出具有洞察力的改善建議:「往年的報告都會清晰地列出,經政府介入後,每一項恆常現金福利及非恆常現金福利項目分別減少多少貧窮人口,讓我們知道各個項目實際產生的效果差異,但今年的報告中缺乏這些數據。」

林鄭月娥2019年曾主持扶貧委員會高峰會,在會上提及商界的支援對扶貧工作十分重要,形容企業是扶貧工作上不可或缺的參與者。 (資料圖片/鄧倩螢攝)

政府不僅要開誠佈公地提供數據統計,亦不能忽略傾聽社會的聲音。扶貧委員會自2013年開始舉行高峰會,邀請參與商界、社福界代表等持分者分享意見和經驗,特首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等主要政府官員,和來自各界的與會者共商扶貧策略。周永新過往也參加過高峰會,但峰會自2019年5月後便未能再展開。解決貧窮問題是實現香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之一,周永新認為,如今疫情日漸好轉,社會局勢趨於穩定,應在明年初著手重新舉辦高峰會,收集民意與眾人智慧,才能更好地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