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報獨家精選|連「母語」是什麼也無法釐清 還談何母語教學?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縱觀香港發展歷程,從「兩文」走到「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從來都是社會演變的主旋律。在殖民時期,港英政府有意無意地「重英抑中」,實質是把中文和英文對立起來看待,儘管民間曾為中文地位發起社會運動,但也難改英文作為精英語言的「霸權地位」。回歸後,香港從原有的「兩文」步入「兩文三語」時代,即以中文和英文進行書寫,並以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作為口語。時至今日,「英文」地位依然清晰,「中文」政策目標卻仍含糊不清,甚至一次又一次捲入政治化漩渦。

如此這般,港人在三種語言間各自漂流,說不出「母語」是何,亦道不清「外語」是誰,僅憑政治立場尋找落腳點——但這不應是「兩文三語」的初衷,更不應是香港語言政策希望達到的效果。《香港01》就此與香港教育大學榮休教授鄭燕祥、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系教授施仲謀、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梁慧敏、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李曉迎等多位專家對話,透析「兩文三語」的前世今生,重思香港需要怎樣的語言政策。

詳細分析請閱讀第289期《香港01》電子周報的系列報道:

香港人的語言漂流記—— 「兩文三語」變「重英輕中」

殖民主義歷史開啟「英文浪潮」

「國際化」迷思構成「英文霸權」

盲目「精英化」促成「英文狂熱」

避不開政治 「母語教學」根本是個偽命題

搞不清目的 教改反致中文政策含糊

特區政府應該如何修正「兩文三語」政策?

對比中文教育和普通話教學所獲得的的資助,英文教育獲得的支援佔最大比重。(鍾偉德攝)

立法會提名期展開 三大看點呈現選舉新氣象

選舉改制後首場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由上周六(10月30日)開始,首日有15人報名參選。今次選舉有三大看點:一是舊人紛退、新人湧現,大批政黨第二、三梯隊參選;二是多名非傳統建制派出選,包括學者、智庫代表以至商界人物,倘成功進入議會,有望提高立法會論政水平;三是建制內部競爭激烈,要成功入局,除了要表現愛國忠誠,亦須展示出個人能力。

按此閱讀全文。

民建聯公布18人最終參選名單,全數10個地方選區直選均派人出戰,而功能組別及選委會界別各有四人出選。(歐嘉樂攝)

香港的0.02%人口——無家者悲歌

香港一向沒有關於無家者的統計,幸好今年大專院校及服務機構進行了調查和統計,讓社會大眾對這0.02%人口有較深入的認識。期望政府能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協助這個群體,不再讓他們毫無保障。

電影不僅可以作為娛樂形式,更可以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載體。港產電影《濁水漂流》於第58屆金馬獎入圍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等合共12個獎項,成為該屆入圍最多獎項的電影,更在第15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取得「評委榮譽獎」和「觀眾選擇榮譽獎」。該片之所以成功,除了依靠上乘拍攝手法之外,內容取材同樣值得關注。

按此閱讀全文。

香港現有1,532名無家者。(李孫彤攝)

美軍駐台成令箭 蔡英文放膽玩起大話啤

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上周四(10月28日)播出的專訪中,蔡英文證實與美國進行廣泛的合作以增強台灣防衛能力;至於台灣境內有多少美軍人員,她並沒有透露細節,只說「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多」。CNN稱,蔡英文成為台灣幾十年來首位承認美軍仍在台從事訓練任務的總統。蔡英文以總統身份,透過美國媒體坦承美軍駐台協訓,繼其雙十講話的「兩國互不隸屬」論之後,再度為台海帶來政治動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批評「妄圖分裂國家的人沒好下場」。

按此閱讀全文。

10月26日,蔡英文接受CNN專訪;10月28日專訪內容播出,蔡英文表示儘管北京當局威脅與日俱增,但她仍願與習近平對話。(台總統府供圖)

敬請留意2021年11月1日出版的第289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