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報獨家精選|拉閘限電背後 真正原因是什麼?
席捲中國南北的「拉閘限電」正在引發輿論熱潮。有媒體援引網民說法表示,東北多地斷續停電,不僅居民樓電梯突然停電,孕婦也要走十多層樓梯,手機出現信號中斷,甚至城市主幹道紅綠燈也無法正常運行,民眾怨聲載道。然而,放眼整個中國,並非只有東北三省在限電。
從南到北,這一場席捲中國內地十幾個省份的的「拉閘限電」,除了給國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外,還在輿論場上又颳起了「大棋論」。近日有自媒體發文將本輪限電形容成中國中央政府在下「一盤大棋」,限電背後是「一場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爭奪戰」,隨後各大自媒體也營造出「一場與美國對賭的金融戰」的氛圍,言之鑿鑿稱這是「大國經濟博弈裏所看不見的刀光劍影」。這些誤導國內輿論的聲音,其造成的「低級紅」、「高級黑」效果讓官方媒體不得不出面發聲,斥責這種頗具誤導性的觀點是在亂帶節奏。
那麼,真正做成限電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詳細分析請閱讀第284期《香港01》電子周報的系列報道:
「左膠」打開土地想像 政府思維落後於人
昔日香港社會以至政府都接近迷信地受所謂「香港地少人多」的觀念束縛,政府至近年才探討棕地發展的可能性,社會對於《收回土地條例》的認識亦愈來愈多。但其實在2010年前後,一些八、九十後的知識青年已在報章及網絡討論土地政策,甚至走進「劏房」林立的深水埗接觸居住環境惡劣的基層大眾。這一代「左膠」得來的數據和研究不但成為了地產商要逐點回應的報告文件,帶領了社會的討論,甚至「開發了」政府官員的思維。
2009年秋天,香港爆發反高鐵運動。這場運動表面上是由政府推動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計劃在財政、設計、財政支出、回收土地及車站選址上的爭議而引發,背後卻是在質疑一個核心問題:到底怎樣的城市發展才符合土地正義?
請按此閱讀全文。
從孟晚舟歸國後的輿論熱議審視中美關係
孟晚舟回國在中國內地引發的輿論關注,完全不輸兩個月前的東京奧運會。中國官媒的集中報道,社交媒體上的刷屏式討論,都顯示出「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緒以孟晚舟獲釋回國為節點,達到一個空前的高點」。一眾西方媒體抓住這一點,在9月26日紛紛推出報道,角度集中在中國借孟晚舟回國大打「宣傳戰」,台灣中央社也表示孟晚舟回國被「塑造」為舉國歡騰的大事。
不過,《紐約時報》在報道中指出,孟晚舟案只是華為之爭的一部份,華為已成為中美兩個全球超級大國之間激烈競爭,在這個意義上,有評論者面向中國社會的提醒頗有價值:破解一次美國的長臂管轄固然是中國的勝利,但對於美國來說,不起訴孟晚舟,「未必是什麼重大失敗」……
請按此閱讀全文。
敬請留意2021年10月4日出版的第285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