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報獨家精選|一國兩制進階至兩制一體 港精英如何追上改革節奏
眾所周知,香港之於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一國兩制」的實踐,但如果有一天,「一國兩制」的兼容性、創造性和先進性不再需要透過香港就能呈現,那麼香港還能怎樣為國家作出獨一無二的貢獻?答案恐怕難以想像。
這並非杞人憂天的危言聳聽,而是橫在眼前的巨大挑戰。中共中央及國務院上周先後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兩份重磅文件,很多人看完後的最直接觀感是,「橫琴」有可能變成另一個「澳門」,但「前海」並不會成為另一個「香港」,而是晉身「一國兩制」的內地「試驗田」。
因為《橫琴方案》提出粵澳兩地政府「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全新體制,當中澳門政府稍佔主導,而《前海方案》則要求前海當局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推進與港澳和國際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這既豐富跨境協同發展模式的內涵,更意味以往只在港澳地區實行的「一國兩制」開始進階至可在內地城市試驗的「兩制一體」,但並非由最有經驗的香港帶領。
若問箇中原因何在,那就不得不對香港精英進行一場關於改革意識到發展理念的心靈拷問。
詳細分析請閱讀第282期《香港01》電子周報的系列報道文章:
「一國兩制」進階「兩制一體」 如何警醒香港急起追上改革節奏?
第282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改革巴士專營權 消弭公共服務商業營運矛盾
龍運、新巴和城巴(專營權二)現有專營權將於2023年5及7月屆滿,政府有意與三家巴士公司續期十年,就此展開的公眾諮詢於上周五(9月10日)屆滿。過去數年三巴的業務受到重大挑戰,主要原因包括港島人口下降、鐵路版圖持續擴張、路面交通持續擠塞及疫情改變通勤模式習慣等。
本地所有巴士公司畢竟都是私人牟利企業,故此它們在虧蝕和路線客量不足時自然要開源節流。環境因素固然重創業務,但營辦商動輒以加價減班削線應對財務壓力,乘客被迫承受苦果,亦暴露了私企營運公共巴士服務的弊病。因此,政府應趁續期之際,探索不同營運模式,徹底改革專營權機制。
請按此閱讀全文。
獨家與金融學者巴晴對話: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五個疑問
「未來,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運作機制和功能將得到進一步強化和鞏固。隨着近期一系列重要舉措的推進落地,如《前海方案》、《橫琴方案》、跨境理財通和債券南向通,離岸市場將在產品類別、參與群體、金融基建和資本流動各個層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國家十四五規劃》公布以來,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定位更加明確,著有《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推動離岸市場機制構建》一書的金融學者巴晴就此與《香港01》獨家對話,從「自下而上」的角度分享有別於其他金融學者的觀察,討論陸港金融界對離岸市場的不同理解。她曾先後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等金融機構,並長期專注於國家金融市場的政策研究,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第一線」的觀察者、參與者。
請按此閱讀全文。
敬請留意2021年9月12日出版的第282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