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協正在回歸創會初心

撰文:黃舜煬 黃雲娜
出版:更新:

創會近50年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既是全港最大單一行業工會,也是極具政治影響力的專業團體。然而,教協日前突遭內地官媒新華社及《人民日報》連環發炮狠批是政治「毒瘤」故必須剷除,特區政府亦發聲明與之「割席」,宣布全面終止工作關係。經此重挫,教協先後發出多份公告明志「去政治化」,包括今後將會聚焦教育專業和權益工作,並且成立由前會長張文光出山擔任顧問的「中國歷史文化工作組」等等,以「推動教師正面認識中國」和「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不難看出,教協正在致力回歸創會初心。

「教協是司徒華最重視的基地,他不大熱衷議會,離世前也告誡我們,不要中『議會毒』,其實是重視組織教師,重視教師的權益和教育改革。」——香港民主派先驅、教協創會會長司徒華於2011年1月2日病逝後,時任教協(內務)副會長張文光曾於1月8日出版《教協報》撰寫悼文,當中提到儘管人們總看見教協站在政治浪尖,但司徒華對教協的定位始終是「教育事務一馬當先,當仁不讓;社會運動義不容辭,吶喊助陣」,並且經常提醒「教協最終要『永遠在野』,回歸工會」、「當環境最惡劣時,教協寧願放棄議會,組織群眾」。

已故教協創會會長司徒華生前經常提醒「教協最終要『永遠在野』,回歸工會」。(網上圖片)

在教協面臨「取締危機」的當下重溫司徒華生前的勸戒,難免令人感慨萬千。如果說以往的教協是以「教育和工會為先、政治為輔」,相信沒有什麼人會質疑,正如張文光當年在撰文中所指——「真正的教協,大部分的工作是教育和教師,政治不足十分之一」;然而,自從司徒華離世之後,當整個原本溫和的泛民陣營越來越被激進勢力牽著鼻子走,作為「和理非」典型代表的教協也確實越走越偏,在2019年「反修例風波」中的表現尤其令人失望。

儘管教協日前回覆央媒批評時表明「自創會以來,關心國家民族發展,反對港獨」、「重視學生安全,沒有煽動學生示威」,但回顧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無論是當《逃犯條例》修訂被扭曲成對內地司法體制充滿偏見的「送中條例」,抑或是當大批學生走向極端支持暴力抗爭,甚至是當整個「和理非」陣營都在本土激進勢力的帶領之下挑釁中央高呼「攬炒」, 教協都沒有明確勸止有關學生,更加沒有明確批評有關行為,明顯進退失據。

及後中央親自出手制訂《港區國安法》,決心在國家安全問題上「撥亂反正」,及後又修改香港選舉制度,想令香港政局從高度政治化中解脫出來。然而,教協卻未有回歸務實理性的專業本位,而是屢次以教育發展和教師權益為名包裝政治傾向明顯的言論。例如,去年10月發生的宣道小學教師被指製作宣揚「港獨」觀念教材而被教育局取消註冊牌照事件,教協就此發出多份回應質疑官方處理手法,卻無視有關教材確實有偏頗之處——例如「不可逾越的紅線」工作紙明顯只談言論自由和港獨思潮的因由而不說明「言論自由」的限制及「香港不能獨立」的理據,亦沒有考慮學生的年齡和成熟程度可能不足以獨立思考而須由教師給予正確導向以全面認識議題的問題——可以說,教協多少有些避重就輕,甚至有包庇之嫌。

對於有指控稱教協鼓勵學生罷課走上街頭,葉建源強調此說法完全沒根據,亦與事實背道而馳。(資料圖片/洪嘉徽攝)

凡此種種,可謂超乎司徒華所言的「重視教師的權益和教育改革」的教協初心,亦難言恪守教育專業,也難怪在央媒眼中,教協已經變成「不折不扣的政治組織」。新華社及《人民日報》上周末先後發表評論文章,炮轟擁有9.5萬名教師會員的教協危害社會、荼毒學生。其中新華社形容教協為「毒瘤」,當香港教育要正本清源、重回正軌,就必須將其剷除。而《人民日報》更直斥其為「有目的、有組織為反中亂港惡行,推波助瀾,是整個香港社會亂象橫生的一大禍根」。教育局緊隨其後,旋即宣布全面終止與教協的工作關係,包括不會再視其為教育專業團體,日後也不會與教協或其代表舉行任何正式或非正式會議,更不會承認教協舉辦的培訓課程。

教協創會近50年,的確長年跟進教師權益,而且每年處理超過3000宗會員的查詢和投訴個案,如今被政府斷絕來往,如同「廢了武功」,對整個行業而言無疑是很大損失。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就像《港區國安法》給香港的當頭棒喝一樣,這何嘗不是一次讓教協深切反省的機會——是否已經中了「議會毒」?甚至在政治路上越走越激、越走越偏?

這當然不是說教協完全不應觸及政治議題,因為即使是專業團體,也可以有所政治追求。但問題是,即使教協進入議會,為教師權益發聲、為港人追求民主,但並不等同要在越趨激進的「政治正確」面前妥協,變相將年輕人推向破壞活動甚至違法行為的最前線。

九龍塘宣道小學教師被指,要後學生做涉及「港毒」和言論自由內容的工作紙。(資料片段)

回溯教協的發展進程,其實本來就不是以政治掛帥的「激進派」,而是重視組織教師、重視教師權益、重視教育改革的「務實派」。例如教協早於1973年參與「文憑教師薪酬運動」。當時港英政府打算削減文憑教師入職薪金,將教師薪級與公務員脫鈎,引來全港教師反對。在教師錢世年召集下,十多個教育團體組成「香港教育團體聯合秘書處」,司徒華接棒號召教師遊行,升級至全港教師大罷課,最終迫使港英政府放棄降低文憑教師起薪點,更令頂薪點升級。而「文憑教師事件」後,教協在職工會登記局註冊,正式成立。

據教協網站資料,司徒華在創會之初,已為會務「加強團結、擴大團結、改革教育、爭取權益」四大方針,從而為教協確立「工會」、「教育團體」和「社會團體」的三重角色。經過多年的努力,教協已發展成擁有9.5萬名會員的最港全大教師專業團體,現任會長馮偉華及教育研究部主任張往,亦獲政府委任於教育統籌委員會和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對教育問題有一定話語權。每逢立法會選舉或者選舉委員會選舉,獲教協推薦的參選名單往往都能脫穎而出成功當選,故此特首候選人往往也會諮詢教協以改善教師權益、調整教育政策。

教協當年靠爭取教師權益起家。(教協網圖片)

平情而論,自從央媒發砲和港府發功之後,綜觀教協的回應,已經發生明顯變化。例如教協周二(8月3日)向全體會員發信,表明「今後將會聚焦教育專業和教師權益工作,全力做好工會的本業,服務會員,並繼續為會員提供多元化的福利服務」——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教協「去政治化」的重要一步。翌日,教協再宣布退出同樣有不少政治聯繫的香港職工會聯盟,並且,而去年1月成立、幫助受政治問題影響的教師的「訴訟及緊急援助基金」,今後也只會集中處理相關的勞資糾紛和權益訴訟。昨日(8月5日),教協再成立「中國歷史文化工作組」,並邀得前會長張文光等人出任顧問,承諾將會籌備不同活動,推動教師正面認識中國歷史、國情和文化,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此同時,教協亦刪除了以往製作過的「佔中」及「公民抗命」教材,重申今後將會「全力做好工會的本業」。

有些人當下可能難以適應教協的「轉變」,然而,只要重溫司徒華生前的勸戒,就會明白這種「轉變」其實是在努力回歸創會初心:「教協最終要『永遠在野』,回歸工會。當民主已成熟時,教協可以放棄參政,讓位政黨;當環境最惡劣時,教協寧願放棄議會,組織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