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代逆襲而來 上海:二十一世紀的世界首都
如果一切依大敘事去發展,中國時代已逆轉而來,單從建設的動力與區域中心性而言,上海好大機會將會是二十一世紀的世界首都,如同二十世紀的紐約,或者十九世紀的巴黎。
5月走在上海街頭,基本上已沒有疫情的線索。人們在公共場所仍戴着口罩,可私底下生活上已較為放鬆,市面亦早恢復原樣。「五.一」的五天長假,全中國票房破了過往同期紀錄,上海的戲院貢獻了最大比例的收入。在往日外地遊人眾多的上海地標新天地,湖面終改建完成,旁邊就是新建的一大展覽館(原一大會址也成為當前紅色旅遊的重點,在導遊旗幟引領下,遊人絡繹不絕)。
顯然,未來上海的藍圖大大超出這個傳統景點與想像,用輻射到各個上海區落去形容絕不為過。有些最近改建或建成的設施,概念及審美的精準,超乎了對國內公共設計的固有想像,有更多大型的場館亦將落成,許多是世界第一。當人們想說,上海什麼時候超越其他國際城市、什麼時候衝出亞洲之時,其實她已用三十年做到了,而且看來會是未來重要的領軍城市一員。
當其他國際城市仍受困於疫情,由去年秋季開始至今,大型的展覽、博覽會、藝博會、設計周、時裝周到上海書展,一個連一個,人頭也迫爆。年中還會有更多潮物市集、上海電影節、新一屆藝術季。任憑對強勢管控的合理懷疑,以至對軟件質素的批評,都難以否定一個事實: 這城市在建設的投入、效率,以至公眾或民間的資源融合及發揮,已遠遠超出人們過去的認知。
社區滿足生活所需
但撇開過度宏大的城市藍圖,考核一個城市,還需歸結到最基本的在地宜居性。遊走記錄一個城市的適宜居住度,我們還得親身走一轉,不在官方或旅遊宣傳的熱門路線,反而流連尋常小街、菜場、公園。更不應只去已擠爆的景點,而是返回代表一個城市的真實生活體驗。在此設定下,我慣常「檢查」的地點,聚焦於交通出行、社區設施,以及大型的公共基建和文娛場所。
(節錄)
李照興
長駐京滬的知名文化人
上文刊登於第265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17日)《上海未來藍圖 打造二十一世紀的世界首都》。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