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以《貓之哲學》勸世人:勿睥睨萬物
法國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開山劈石的第一句話:「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判斷生命是否值得活下去,就解決了哲學的根本問題。」說來沉重。英國思想家約翰.格雷(John Gray)反哲學常道,他在新作《Feline Philosophy: 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貓之哲學:貓和生命的意義)中建議,人類與其苦於哲學判斷,不如向貓多多學習。
人有自我意識,貓沒有。貓看見鏡子中的自己,會以為是另一隻貓。連自我都沒有的生物,貓有何值得效法?但自我意識在物種演化上並非優勢,在格雷眼中,自我是得道的障礙,無我是一種境界。畏懼死亡是自我意識的產物,死亡是意識到自我消亡,人死則意義全失。
人是會自殺的生物,因為人會替人生不值,但動物不會,貓沒有這種問題。動物沒選擇自殺,不是因為自毀不可取,而是清單上根本沒有這種選項。養貓人說,老貓能預知死期,但貓視死如歸。完全不知道賭博為何物的人,才能真正遠離賭博。不在意死亡,就不會計較時間流逝,貓早已置身永恆。
將人貓並論,便發現人類之短。人類自視為主角,亟欲將人生變成傳奇,想將自己變成有別於現狀的另一種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說,人類文明乃建基於對自然人性的壓抑。人視自然為敵,人類的解放意即戰勝大自然,克服外在限制。但貓安於當一頭貓,牠對周遭物事不太在乎,對改變世界不感興趣。貓欣然接受自然所賦予的一切,人類否定自然所加諸的一切,誰安逸,誰勞碌,豈不了然?
貓的「無為」未必和能力有關。2019年4月,由日本東京大學及上智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有關貓認知能力的研究。報告指,家貓能辨識自己的名字,也知道主人在叫喚,但牠不太理會。實驗是這樣的,團隊找來貓的主人和陌生人錄製聲帶,分別讀出貓的名字和其他與名字相近的音節。貓對近音字沒有反應,當主人或陌生人叫對了名字,貓的頭顱或耳朵會有微動,但即便如此,貓也不會積極回應呼喚。研究結論說:貓具備與人類交往的能力,但沒有與人類交往的動機。貓和人類親近,因為人能提供糧食和居所。貓的確能根據主人手指指向找到隱藏的食物,但貓有別於狗,貓懶得閱讀指令,也沒當過人類是主人。
宗教和哲學皆源自人類的焦慮。宗教有時是對苦難的解釋,哲學是想圖個明白,明白作甚?就是讓心靈得安。何以心無所安?因為不甘現狀。如果有人說要追求快樂,就意味着他活得並不快樂。快樂像空氣,缺氧時才會在意。哲學追求美好、正義和不朽,就說明世界正處於相反狀態。人類渴望的,有時是某些非現世所能給予的東西。如果想要的永遠在彼岸,將永無安心之所,此所以焦慮是人類常態,快樂是人生的難題。
貓不需要哲學,因為貓沒有焦慮,只要不處於飢餓或危機狀態,貓便自得其樂。快樂是貓的「出廠設定」。人會苦悶,貓不會。苦悶是害怕獨處,害怕百無聊賴。貓除了吃、喝、拉、睡、求偶之外,百無聊賴是日常,倒活得自足自在。人類焦慮的根源,或許就在於自我意識過剩。
自我意識常常被過譽。我們都有種「自重感」(self-importance), 一種自認比他人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信念。若眼界只有自己,便容易自高自大;眼界只有人類,才會自許為萬物之靈。格雷引述法國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說:「當我將貓當玩伴時,焉知不是貓將我當成玩伴?」這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式的叩問,更是「莊周夢蝶」和「蝶夢莊周」主客換位的橫空猜想。
以人為尊 想法脫離事實
格雷有意將我們的思考移離「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而這正是古希臘哲學以降人類思想的最大弊病。人類自恃為宇宙中心,但這種想法與事實不符,世界並不為人類而生,人類憑何高高在上,睥睨萬物?(節錄)
陳糸
書生學究 業餘寫作
上文節錄自第261期《香港01》周報(2021年4月19日)《以《貓之哲學》勸世人:勿睥睨萬物》。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