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外太空崛起 建超越地球的星際經濟系統
編者按:過去,美蘇之間曾長期進行太空競賽,蘇聯解體之後,則是美俄之爭。踏入新世紀,隨着經濟崛起,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上的研究也取得良好進展,近十多年更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引起世界關注,被西方媒體和政界視為取代了前蘇聯的強勁對手。探索宇宙不但是人類的使命,也決定人類的未來發展和生存,但如何探索、所做為何,東西方或中美間各有不同的側重點。本文作者綜合整理相關研究資料,助人們了解有關論述和觀點。
中國去年7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太空飛行197天後,於本月上旬傳回了首幅火星圖像,一些標誌性的火星地貌清晰可見。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預計,2月10日左右,「天問一號」在臨近火星後進行俗稱「剎車」的「近火制動」程序,然後進入環火星軌道,開啟環火星之旅,準備着陸火星。按計劃,「天問一號」將於5月中旬着陸火星。
有英國分析指,「天問一號」探火是2019年中國「嫦娥四號」成功探月之後另一壯舉。美國一直認為,中國視外太空為「地緣政治與外交競爭的工具」,美國自身則已將網絡和外太空同樣定性為「新興戰鬥場域」(new warfighting domain)。
有見及此,筆者梳理了近年英美輿論和美國民主黨太空戰略謀劃者對中國在外太空崛起的理解和研判。
大國爭霸論:
國有意成唯一太空強國?
2019年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成功探月以來,英美輿論可分成兩大陣營:其一持「大國爭霸論」,指出中國在外太空的崛起是美蘇冷戰的延續,只是現在中國取代了前蘇聯與美國爭霸。
雖然中國探月時間比美蘇足足遲了差不多五十年,但估計現時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的衛星數目已達55顆,比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數目多24顆。中國在1983年加入了1967年成立的《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承諾不會在外太空進行與戰爭有關的活動。然而,2007年,中國成功發射的導彈摧毀一顆折舊了的氣象衛星「風雲1C」,引發西方國家對外太空或將成為另一新興戰場的關注。
「大國爭霸論」提出,中國進入外太空的意圖跟美蘇一樣,是要爭霸。例如,英國皇家航空學會(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研究員Keith Hayward認為,大國在外太空爭霸不外乎三個動機:首先是軍方要求—軍隊會以探索外太空為由,向國家政府要求更多國防經費;第二是提升國際聲譽和地位,除了加強對外軟實力之外,也可強化國內人民的凝聚力;第三是採探蘊含在外太空的豐富資源,使國家得到更多財富。
這便可解釋為何美國前特朗普政府計劃成立「美國太空軍」(US Space Force)。時任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也稱外太空已成為「戰鬥場域」,並聲言美國將於2024年前派太空人再次登月。受到現實主義影響,持「大國爭霸論」者認為,中國不單想成為太空強國,且有意成為唯一的太空強國。
上文刊載於第25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22日)《中國在外太空崛起 建超越地球的星際經濟系統》。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獨家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