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藉聲浪冒起 社交媒體的當紅炸子雞

撰文:池逸知
出版:更新:

Clubhouse,直接翻譯就是「會所」的意思。在會所概念中,最值錢的不在於設施多元、服務豐富,而是擁有會所會籍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徵。正如香港賽馬會會籍,就不是光用錢可以換取,而是需要不同遴選會員的提名、和議、支持,方可入會;至於香港會(The Hong Kong Club)的新會員入選情況,更是不少新聞機構爭相報道的對象,盡顯會價。

2020年4月,矽谷創業家Paul Davison聯同Google前員工Rohan Seth攜手創立初創社交媒體Clubhouse,推出數月,就一炮而紅,連最近榮登世界首富的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美國名嘴奧花雲費(Oprah Winfrey)也是其座上客。這個目前只有iOS作業系統方可下載的社交媒體,究竟有何特色,乃至魅力?

Clubhouse,推出數月,就一炮而紅,連最近榮登世界首富的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也是其座上客。(資料圖片)

不留痕迹的聲音之旅

根據Clubhouse官方描述,它的宗旨是「與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其他有趣的人,一起娛樂、語音對話的平台」。平時有收聽Podcast習慣的用家,應該不會對Clubhouse這個以聲音主導的平台的玩法感到陌生。進入Clubhouse的介面後,會見到一個個不同的虛擬房間(room),有名人自己開設的,也有一些是網紅主持的,每個人都可以就不同題材、議題開設房間,當有熱門話題時,廣播室就像個大講堂一樣,有興趣者就可以加入聆聽,用家甚至可以在房間中「舉手發言」,獲得主持人准許後就可以抒懷胸臆,而最後房間內的所有言論也如現實世界的面對面溝通般,不留任何痕迹和記錄,與當前社交媒體的做法大相逕庭。

Clubhouse這種對話平台,有點像流行於意大利與法國的沙龍,社會階級不太明顯,彼此之間放下身份,單純就彼此的觀點來場純知性討論,甚至近似於德國社會學家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所講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當然,Clubhouse也有不少名氣較大的講者,每每吸引聽眾,更可以與平時難以接觸的名人來場直接交流,這對不少加入Clubhouse的用家而言,還是相當吸引的。

創辦人當然明白「會所」的特色─稀少性。是故,一開始便為Clubhouse定下了機制,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機會發送邀請碼,以推薦認識的朋友加入,換句話說,若不是有朋友邀請,就難以進入這個Clubhouse世界;而有邀請碼者,就要小心決定邀請誰而拒絕誰,大大提高玩味。

若不是有朋友邀請,就難以進入這個Clubhouse世界;而有邀請碼者,就要小心決定邀請誰而拒絕誰,大大提高玩味。(資料圖片)

坐困愁城者的「良伴」

Clubhouse於是成為西方傳媒的寵兒,時裝雜誌《Vogue》英國版更以「不容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來形容這個新興的社交媒體,該刊派出年輕的編輯助理Eni Subair親自體驗並分享。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刊載於第25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22日)《社交媒體的當紅炸子雞 Clubhouse藉聲浪冒起》。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獨家深度報道。

25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香港需要怎樣的財政司司長?

駱惠寧新春講話 「變與不變」深意,港人聽懂多少?

終審法院拒允國安嫌犯保釋 黎智英保釋案的標誌性意義

走進低「肉」望社會

茫然人生的燈塔?矽谷精英迷上古希臘斯多噶哲學

退休教師悉心營造 浪貓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