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再研「重返亞洲」 怎能不提遷冊回港?

撰文:吳煥燊
出版:更新:

滙豐控股(0005)今天(2月23日)公布業績,市場除了關注重啟派息外,日前外媒紛紛引述消息稱滙控現正加速推進「重返亞洲」戰略,打算將數名高層從倫敦調到香港,亦會放棄美國零售銀行業務,並計劃在新加坡、中國等地擴張,但未有提及要把總部遷離倫敦。作為一間總部設於倫敦但主要盈利來自亞洲的國際銀行,在中美博弈之下一度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局,本就亟待重新審視戰略佈局,不但需要放棄美國「重返亞洲」,更要遷冊回港。

這意味滙控即將退出在美國的150間分支機構,已不是滙控首次傳出退出美國市場或「重返亞洲」。例如去年11月《路透社》已有報道指出,滙控高級管理人員正考慮完全退出美國零售銀行業務,並希望在數周內向董事會提交計劃。翻查記錄,滙控最早於2015年由時任行政總裁歐智華已經提出「重返亞洲」策略,其後逐漸將業務重心傾向香港及大中華市場。

滙控最早於2015年由時任行政總裁歐智華已經提出「重返亞洲」策略,其後逐漸將業務重心傾向香港及大中華市場。(資料圖片)

滙控為何重返亞洲?

滙控會有這決策,其實不難理解。滙控在美國的零售銀行業務繼2018年虧損1.82億美元和2019年虧損2.79億美元後,去年首三季的稅前虧損更達5.18億美元。在這持續虧損的情況下,滙控的確需要重新審視其在美的零售銀行業務。再者,這間自1865年已在香港成立的銀行,雖說是香港銀行業界「一哥」,但至今仍然難與扎根於美國的資深銀行競爭,例如規模更大的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等,滙控的150間分行對大行來說根本微不足道。另外,據滙控2020年中期業績,相較於歐洲市場的虧損(- 30.6億美元)或美洲不多的盈利(2,300萬美元),亞洲地區仍錄得73.69億美元的除稅前利潤,佔了公司稅前利潤的極大部份。

除了經濟上的考慮,國際上的政治博弈也是滙控不得不思考自身定位的原因。在過去中美博弈愈演愈烈的一段時間,滙控「以倫敦為總部、以亞洲為主」的「左右逢源」盈利方針變得兩面不是人。例如在孟晚舟案中,據路透社報導,為了能夠免於美國的刑事制裁,滙控在2016年底重新掀起一系列針對華為的內部調查,並於2017年對美國政府的數次滙報過程中,將涉及孟晚舟案的「證據」給予美國。此舉接連被內地媒體撰文批評,指滙控「出賣華為」,更被指很有可能被列入中國商務部公布《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下的首批「不可靠實體清單」。又例如,滙控凍結棄保潛逃至英國的前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許智峯銀行戶口一事,導致CEO祈耀年接受英國議會質詢。連串政治壓力的確令滙控需要重新思考舊有的盈利方針,再加上於歐美市場上吃力而不討好的環境下,重返亞洲似乎已是滙控的必然選擇。

滙控於2017年對美國政府的數次滙報過程中,將涉及孟晚舟案的「證據」給予美國。(資料圖片)

重新考慮遷冊回港?

在亞洲,除了中國外,新加坡和印度也是滙控想積極擴展的市場;然而,滙控若要重返亞洲市場,昔日「中西逢源」的方式顯然已行不通,因此必須重新考慮遷冊,另覓總部,而香港絕對是上佳選擇。一來便不用再受制於英倫央行的派息「建議」,拖累公司在投資市場上的信譽,二來能夠專注於公司擅長的亞洲市場,而無需再分心於無利可圖的歐美市場。

事實上,滙控遷冊一事在2016年英國脫歐問題出現前早有討論過,但最終以「其監管架構與司法制度獲得國際認可」為由,決定將總部註冊地續留在英國,亦沒有提及香港落選的原因。多年過去,在經濟和政治環境大變的今天,或許滙控是時候考慮遷冊一事,特區政府更應主動出擊,主動與滙控進行談判,爭取滙控遷冊回港,再次成為「香港人的銀行」。

作為「香港銀行」,滙豐可謂見證著香港大半世紀的歷史,與香港人一起成長,甚至在某程度上而言,滙豐與香港相似,作為中西之間溝通的橋樑,風光一時;深陷中西之間博弈的漩渦,左右為難。滙控需要重新考慮定位,認清自身的局限,找到對公司有利的市場。若遷冊回港,真真正正做到以香港為基地、以大中華地區業務為主的香港銀行,重新取回中國信任之餘,在大灣區國策下,更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同樣,香港政府亦是時候找回自身的定位。如果依舊只「食老本」,甚麼都不做,不但發展不了經濟,更遲早被周邊城市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