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規劃】「新界牛」逼車何時了?還看洪水橋

撰文:郭文德
出版:更新:

上期「香港再規劃」系列探討了「北環線」沿線的土地發展,但這條連接東鐵線、西鐵線的新鐵路其實也牽涉另一個關係香港規劃的重要問題,那就是如何平衡各區職住分佈。現時新界西北不少居民需要跨區遠程通勤,經常引致嚴重交通擠塞,像「北環線」這樣的運輸配套擴展措施終究只屬於「治標不治本」,惟有在規劃上就近安排新的就業樞紐,才有希望根治問題,而最適合擔當此一角色的,應該還是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

去年6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22.45億元撥款啟動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前期與首二階段工地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及支付相關土地徵用款項,象徵此一新發展區項目在蹉跎多年後終於正式上馬,然而17.6萬新入住人口與15萬個就業機會的數字相差不大,當局卻聲稱新發展區可以「為洪水橋以及天水圍、屯門和元朗的居民提供就近的工作機會……將有助改善全港人口和職位的不均分佈」,但是若按六成計算新入住者勞動人口比例,他們全數原區就職的話,便已佔去逾10萬個職位,餘下不足5萬個職位根本消化不了多少其他新界居民的就業需求。

《香港01》過去一直倡議要將該區升格成為「核心商業區」,便是希望政府及社會能夠善用洪水橋區位優勢,持續創造足夠且合乎就業人口需要的工作機會,根治新界居民所面對的居職分離困境,讓一眾被戲稱作「新界牛」的通勤港九地區者免於逼車之苦。

圖示洪水橋新發展區構想圖。(資料圖片)

居職失衡逼「新界牛」南下 擴展運輸難解跨區通勤

眾所周知,香港各區的居所與工作地點分佈失衡愈加嚴重,就業市場職位多數集中在先行發展的港島、九龍一帶,居住人口較多的新界所提供的職位反而較少。政府統計處調查2019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概況,發現全港約742萬陸上人口中,有16.56%居於港島、30.60%居於九龍、52.84%居於新界,至於約396萬勞動人口中,則有17.21%居於港島、30.49%居於九龍、52.30%居於新界,而當中屯門、元朗、北區三區合計已經佔去19.59%陸上人口及19.06%勞動人口。

與此同時,政府統計處在2020年第三季統計各區主要經濟活動機構單位就業人數,得出全港約270萬個非公務員職位中有30.41%來自港島機構、39.29%來自九龍機構、30.30%來自新界,而當中屯門、元朗、北區三區合計竟然僅得7.14%機構職位。

在這種人口及職位結構下,大量新界居民不得不長途跋涉遠赴港九地區上班。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新界地區通勤港島、九龍一帶者約有73.33萬人,是新界工作人口總數的37.8%。他們受害於經濟南北不均的城市發展格局,平常必須每日花費大量時間跨區通勤,既對公共交通運輸系統造成沉重壓力,又讓許多社會經濟生產能力白白流失,尤其市民在上、下班過程承受車廂內「人逼人」之苦,對比其他能夠在同區或鄰區工作的人,其生活質素顯然會因為遠程通勤問題而大幅降低。

港府近年主要採取增建運輸基建的策略來紓緩「新界牛」跨區通勤帶來的交通擠塞,然而擴展現成交通配套設施終歸只能起臨時的疏導車流、人流作用,對解決整體問題的助益有限。

就以「北環線」為例,有人預期它有助於分流新界西北居民通勤需要,因西鐵線未來會與「馬鞍山線」合併為貫通九龍地區的屯馬線,作為沙中線二期的東鐵線延線紅磡至金鐘段亦即將落成,這樣打算過海往港島者便能乘搭東鐵線,而前赴九龍的人可以使用屯馬線。遺憾的是,上述如意算盤忽略了兩項因素:一是東鐵線列車日前正為配合沙中線逐步由12卡車改為9卡車,如其班次無法增加33%,則載客量勢必有所下跌;二是屯門南延線將在「北環線」落成之前完工,屆時定會吸引更多人使用距離較近的屯馬線來通勤上班,故此兩邊鐵路最終恐怕仍會出現擠逼超載情況。

更重要的是,在運輸設施擴展的同時,新界尚有各個發展計劃繼續進行,且會不斷有更多人口遷入其中;除非新發展區能原地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否則跨區通勤與交通擠塞依舊會發生。因此,單靠擴展鐵路和幹道網根本無法消弭居職不均的影響,必須從城市規劃上着手,化解問題根源。

發展西北樞紐方為良策 宜善用洪水橋區內規劃

如果能在新界西北開闢出一個具備相當規模的新就業樞紐,遠程通勤與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尚在發展初期兼具區位優勢的洪水橋新區無疑會是最佳選擇。該區本身地處屯門、元朗和天水圍之間,北連深圳灣大橋,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對望,加上港府過去執意依靠發展基建處理跨區通勤困局,歪打正着提高了該區可達度,而這樣的高可達度正正是「核心商業區」首要特徵。

在外部條件準備就緒的情況之下,政府應該趁着具體發展工程完全落地之前,重新檢視區內規劃土地用途,然後適時宣布洪水橋為新的「核心商業區」,吸引更多商界機構部署進駐。不過,按照現時擬定的規劃情況,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想充當「核心商業區」的機會恐怕十分有限,更可能連政府有意打造成的「區域經濟及文化樞紐」都未必做到。

根據2018年10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的洪水橋及廈村分區計劃大綱圖(圖則編號:S/HSK/2),整個新發展區合共佔地約為707.42公頃,而計算當中與就業相關的土地用途比例,商業用地、綜合發展區、商業/住宅混合用途地帶與企業及科技園合計只有約5.81%,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則有9.69%,而工業用地、物流設施、港口後勤、貯物及工場用途地帶亦僅得10.98%(表五),如斯佈局似乎難以期待它最後真能創造15萬個就業機會。

新發展區內以其中佔地達16.69%的鄉村式發展用途地帶最為廣闊,它的周遭還被大片休憩用地包圍。當局解釋,如此設計主要是想保留廈村鄉的原住民村屋、預留土地興建「丁屋」及避免鄉村遭到附近高樓大廈遮蔽,但這些問題其實只要採納日前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在回應「丁權」案件上訴得直結果時重提的「丁廈」方案,皆可輕易解決。

另外,現時新發展區內24.12公頃的九塊商業用地分為五個支區,最高地積比率為1.5倍至9.5倍,亦即仍沿用新界地區慣例上限,這種安排當然限制了它們未來能提供的商業樓面及就業職位,如果真想將相關地段發展成經濟樞紐,主事官員理應毋須抱殘守缺維持既定標準,而是可大刀闊斧嘗試略微提高它們的地積比率。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靠着其地理優勢,完全有希望成為香港新就業樞紐以至「核心商業區」。只要政府不再囿於昔日思維,摒棄集中發展維港兩岸的無謂執念,決心改善區內土地規劃模式,絕對有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大量居民跨區通勤與交通擠塞問題。

上文節錄於第25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25日)《「新界牛」逼車何時了?還看洪水橋》。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告別特朗普 拜登推新政 抗疫救市求團結 不應忘政改

中美關係步入新格局 「國際線」幻想該醒了

派錢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經濟治理需要有為政府

打工仔竟「貼錢炒自己」 取消強積金對沖不容再等

由旅行證件變歸化條件 BNO之爭的關鍵

主題公園變休閒區 海洋公園面臨絕路還是出路?

不封不封還須封 「疫區」是這樣變成的

半世紀關係跌至冰點 中澳此情不再?

愛爾蘭母嬰之家悲劇結案  為天主教腐朽歷史寫下終章?

【香港再規劃】「新界牛」逼車何時了?還看洪水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