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救亡.一】疫前已受內憂外患 要求生更應重整產業鏈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一年內經歷四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香港早已出現「防疫疲勞」,即使不能出國旅遊,亦想出外走走。可是,踏入2021年,本港每日仍然新增數十宗確診病例,市民看不到疫情的終結,經濟也走不出疫情的陰霾,當中旅遊業可謂復蘇無期。業界力推的「旅遊氣泡」和粵港澳「健康碼」互認制度一再延後,整條旅遊產業鏈─酒店、零售、餐飲、航空、旅行社等幾乎奄奄一息,後兩者尤為嚴重。例如本地最大航空公司早已陷入財困,並於去年11月大幅裁減逾5,000人,而去年頭九個月已有73間旅行社結業,業務和收入銳減,業界陷入「冰封」。
市民生活何時才能恢復正常,恐怕難以預料,訪港旅客人數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回到疫前水平,更令人擔心的是,就算疫情「融冰」,早就岌岌可危的旅遊業是否仍打算「食老本」,依靠「高量低值」的購物團,一車車旅遊巴將旅客載到土瓜灣購物?
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底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推出「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劃」和「躍動港島南」計劃,似乎想藉生態旅遊推動產業升級。可是,相對以往依賴「高量低值」的盈利模式,產業升級意味重整產業鏈,即要重新分配旅遊資源和利益。若要令本就岌岌可危的旅業起死回生,先要好好了解內在的結構性病根。

早在疫情爆發前,全球旅遊總人次和全球旅遊總收入的增長已有放緩迹象。根據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WTCF)在2020年1月發布的《世界旅遊經濟趨勢報告(2020)》,自2016年以來,全球旅遊總人次增速一直維持在4%上下,雖然,2019年較上一年升0.9個百分點至4.6%,旅遊總人次達123.1億人次,但增速仍遜於2011至2015年(見圖一)。同時,2019年全球旅遊總收入達到5.8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6.7%,相關比重連續兩年回落(見圖二)。雖然全球旅遊經濟大體保持增長,但人們對旅遊的需求正逐漸發生變化。正如報告指出,「二十世紀的經濟和組織模式」已無法滿足二十一世紀的私人訂製需求,數碼時代令旅遊產業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資訊科技、航空業、交通基建的急速發展,令國內、外旅遊變得容易,亦為人們帶來更大的旅行「自由」─自由組合行程、購買所需要的服務,不再需要依賴傳統旅行社安排行程,可供消費者選擇的產品繁多,人們對旅遊產品的價格更為敏感。這對傳統的旅遊產業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香港01製圖)
(香港01製圖)

旅客需求轉變 衝擊行業生態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教授麥磊明形容,隨着全球教育和語言水平不斷提高,「個人遊」取代了傳統旅行團的出遊方式,同時亦為携程(Ctrip)、Expedia等可供自由安排行程的網上旅行社(OTA)和預訂網站提供了發展土壤,「現在旅客的需求變得簡單,只需要機票和酒店就可以,不需要旅行社去規劃行程和安排食宿。這都是旅遊形式轉變帶來的商機。」這種轉變同時也在衝擊傳統旅行社的行業生態。麥磊明認為,大型的網上旅行社有更強的議價能力,能夠向航空公司和酒店爭取更優惠的價格,「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規模的旅行社沒有競爭力,旅客為什麼要『幫襯』傳統旅行社呢?」

此外,全服務(full-service)航空公司正面臨廉航的挑戰。作為旅遊產業鏈上游的航空、運輸、餐飲業等能夠通過網上預訂系統,繞過中介公司,直接向消費者提供具競爭力產品(見圖三)。這種「去中介化」趨勢,同時削弱新興的網上旅行社和預訂網站的競爭力。

(香港01製圖)

單單在2019年,這種急速變化動搖擁有一百七十八年歷史的英國傳統旅遊品牌Thomas Cook─其集航空、旅行、酒店業於一身的綜合型經營模式,因債務問題而「無力回天」。此外,同年還有法國的藍鷹航空(Aigle Azur)和特大航空(XL Airways),以及網上酒店預訂平台愛遨網(Amoma)相應倒閉或破產。

但這並不代表傳統的旅遊形式完全失去競爭力。網上旅行社亦有其自身的限制,麥磊明指出,「OTA只能夠提供簡單的旅遊產品,更複雜的服務(如多派一個導遊)都做不到,TripAdviser的香港分部就只有六個人。」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於2019年發布的《塑造未來旅遊的大趨勢》綜合一千多位專家研究,發現全球有高達43%消費者稱,相比實物,更看重體驗。除了關注旅遊產品的「性價比」,調查又發現大部份受訪者希望得到更真實和本地化的旅遊體驗。麥磊明指出,這正是傳統旅行社的「突破口」,「這種體驗還包括到訪當地社區、參加活動、學習當地文化,甚至可以烹飪、焗蛋糕,是一種知識、文化和好奇心的滿足。」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教授麥磊明形容,隨着全球教育和語言水平不斷提高,「個人遊」取代了傳統旅行團的出遊方式。(資料圖片)

體驗式旅遊或成為旅遊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但觀乎香港旅遊業在疫前的數據,不論是整體市場,還是作為香港旅遊業主要客源的內地遊客(2019年佔總訪港旅客人次的78.3%;不過夜的市場更佔據了85.7%),訪港旅客消費形式仍然以購物為主,但本港的零售業表現近年已有下滑的趨勢。

根據智經研究中心於去年發布的《未來之「旅」:回顧香港旅遊業二十年的高山低谷》(下稱《回顧》)中引用旅遊發展局的數字,指出2014至2018年的入境旅遊就業人數由24萬減至22.53萬,減幅主要來自「零售業」,原因是旅客購物消費額由2014年的2,089億元降至2018年的1,671億元。對比之下,文化及娛樂服務的就業人數由2000年的6,700人升至2018年的2.4萬人,增加了兩倍多,但整體就業人數仍不及零售業的九分之一。

縱使全球旅遊業在疫前發展持續保持增長,本港旅遊業的消費水平、就業人數卻陷入「疲態」;當全球旅客的旅遊需求發生變化,業界卻未有及時調整並抓住新的發展方向,以走出發展「瓶頸」,比如本地觀光團的消費額年年下跌, 2018年過夜旅客的消費之中,花在本地觀光團的只有0.3%,過夜內地旅客的情況更差,只佔整體消費的0.1%。

上述數字足以反映,香港旅遊業早在疫前已受內憂外患所困:內在因素是旅遊資源開發不足,業界內部結構僵化,透支本港的旅遊聲譽;外在原因是隨着內地免稅區和網購平台發展,不斷削弱本港旅遊業的競爭力。

繼續閱讀:【旅遊業救亡.二】零團費、低過成本價成亂象 不是吸客是趕客?

上文節錄於第249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18日)《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遊業亟待救亡》。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全網封殺特朗普 左翼資本強勢反攻右翼民粹

祝福抑或詛咒?西方民主能否通過科技的試煉

遷移社交媒體平台 不如取回資訊自主權

公帑怎麼用 市民來決定 公民社會怎能沒有參與式預算?

對話方方:被極左撕裂的中國需要包容

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遊業亟待救亡

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皆成「歐洲之最」 英國疫情何以愈演愈烈?

發展蹉跎多年 今終拉開序幕 北環線沿線住屋,誰來居住?

【科技.未來】滿足五大關鍵需求 固態電池或助電動車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