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故事經濟學】言語思想如病毒式傳播 更可左右經濟趨勢?

撰文:易汶健
出版:更新:

《故事經濟學》作者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指出,敘事、情緒和經濟行為互相影響,敘事更可如病毒一樣流行並消失於社會。此刻宣告人類行事非理性,經濟決策很多時候受情緒和輿論氣氛影響,好像不是石破天驚的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開始,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已批評效益最大化之說。雖然如此,閱讀《故事經濟學》仍助我們了解敘事如何病毒式傳播,而一些當下流傳的想法其實歷史悠久,只是隨時日演變而已。席勒強調,經濟學理論不應單看數字和模型,必須重視文字和話語。

文字和語言會像病毒一樣傳播思想,從而影響經濟趨勢。(Getty Images)

本書的主要論點是經濟波動易受過度簡化和容易傳播的經濟敘事驅動,而這些敘事會左右人的思想行為。席勒從社會學、神經科學、心理學、文學等角度證明人有獨特的敘事能力,懂得鋪排故事,而且熱衷於傳播。他特別留意流行病學,認為經濟學可以應用流行病學模型—例如疫情期間經常見到的駝峰圖—預測敘事的傳播速度和範圍,做法是把縱軸的感染數字,換成關鍵字次數佔Google Ngram Viewer和ProQuest資料庫文章的比例。今時今日,知識普及,加上在新冠疫情中人們關注病毒傳播模式,閱讀此書應該更容易理解這種分析敘事傳播的機制。簡而言之,只要傳播敘事的速度比遺忘的速度快,敘事就會傳播開去。

另一方面,敘事經濟學批判主流經濟學執着於效益最大化等理性假設。席勒認同康納曼的捷思概念,指人會依循「代表性捷思」(representative heuristic),即在陌生的社會環境下估計某件事會否發生時,會參照歷史事件或者理想化的故事,比較兩者有多相似,而非運用邏輯思考。

在新冠疫情中人們關注病毒傳播模式,閱讀《故事經濟學》應更容易理解分析敘事傳播的機制。(Getty Images)

成功敘事像流行病毒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一部份,學者要推論和解釋經濟事件,必會牽涉因果關係。通常我們認為是事件驅動敘事,例如科技發展令人擔心工人被機械取代,但席勒認為,敘事也可以改變行動,例如美國人對自動化的恐懼一度令他們減少支出,導致1957至1958年經濟衰退。當然,要斷定兩個現象相關且有因果關係絕非易事,經濟效果可能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顯現,席勒認為注意新故事或名人的舉動會否導致新的經濟事件出現,或引起敘事突變,是判斷因果關係的有效方法之一。

成功的經濟敘事往往有共同特徵,例如包含視覺意象、名人雋語、身份認同、愛國精神,以及不斷複述的內容,敘事之間互相配合。敘事不必然全部真確,但要順應時勢。席勒用了本書的一半篇幅介紹九個主導美國的長青敘事,例如人類勞力被取代的敘事,緣起自二戰前的機械普及,二戰後變成自動化,近期就變成人工智能。另外,房地產和股市起跌的敘事也深深影響民眾,但製造此等敘事需要一連串敘事群組配合,特別是自置居所乃愛國行為、可實現美國夢的敘事,以及民眾斥責投機為不道德的敘事。

席勒羅列指《祝你生日快樂》歌曲「是具傳染力敘事的一個好例子」。(路透社)

勿混淆了故事和敘事

席勒在前言和內文均強調敘事(narrative)和故事(story)不同,並借用字典定義指敘事為描述事件的方式,「反映和宣揚某種觀點或價值觀」,「提出一種解釋或辯解」。回看上文提及的自置居所敘事,美國社會一度流行炒樓敘事,不少人欽佩買樓後迅速轉手賣樓的人操作成功,即使自己沒有參與買賣,也可能想像自己是一份子,認同房屋投機敘事,促成金融海嘯前的樓市狂潮。

不過,席勒羅列的部份例子似乎稱不上敘事。他稱《祝你生日快樂》歌曲「是具傳染力敘事的一個好例子」,描述眾人唱歌時的背景和情節,然後解釋歌曲有機會是改編自另一首不大出名的《祝大家早安》,而因為歌曲象徵關懷和新生活,且壽星名字可以隨時更改,增添了個人特色和趣味。當人們不斷重複使用,就不會忘記歌曲,猶如病毒般傳遍世界。

可是,若我們採用席勒對敘事的定義,不難發覺這個例子並沒有帶出任何觀點和價值觀,根本不是敘事,充其量只是故事。其實他在書中不只一次混淆了「敘事」和「故事」,補救此錯失尚算容易,只消換上正確的敘事事例,但這反映他在建立敘事經濟學時,對於文學和質性研究有關敘事分析的範疇確是涉獵不足…(節錄)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故事經濟學》

《故事經濟學》
副題:比數字更有感染力,驅動和改寫經濟事件的耳語、瘋傳、腦補、恐懼
作者: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
譯者:許瑞宋
出版:天下雜誌(台北)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上文節錄於第249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18日)《《故事經濟學》言語思想左右經濟趨勢》。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全網封殺特朗普 左翼資本強勢反攻右翼民粹

祝福抑或詛咒?西方民主能否通過科技的試煉

遷移社交媒體平台 不如取回資訊自主權

公帑怎麼用 市民來決定 公民社會怎能沒有參與式預算?

對話方方:被極左撕裂的中國需要包容

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遊業亟待救亡

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皆成「歐洲之最」 英國疫情何以愈演愈烈?

發展蹉跎多年 今終拉開序幕 北環線沿線住屋,誰來居住?

【科技.未來】滿足五大關鍵需求 固態電池或助電動車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