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中國面臨國際國內大小氣候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趨勢不僅沒有放緩,反而愈演愈烈,其所引發的大蕭條也加速了世界格局轉變的進程。而除了疫情這一因素,「中國」本身也是2020這非常之年的另一重要因素。
回望一年前,所謂「2027年中美經濟地位互換」預測還受到不少質疑,而今這不僅愈發成為共識,且「中國的政制和治理模式」等關乎發展道路的討論,都已然成為核心輿論議題—而這些世界的轉變,對中國又意味着什麼?
1989年「六四事件」後,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在那個歷史關鍵節點,基於之後的東歐劇變等「國際大氣候」以及國內改革開放之後政改訴求愈烈等「國內小氣候」,制定了國家發展的方向。而今新冠疫情驚詫全世界,歐洲、西太平洋、北美各方皆意識到求變的必要。中國面對「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的又一次巨變,且適逢中共建黨百年,庶幾到了再次審慎研判時局的時刻。
更看重利益的歐盟
由歐洲講起,由於各國都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處於全球化分工體系的最頂端,對貿易的高度依賴使其在全球蕭條的情況下步履維艱。是以其最大的訴求便在於經濟,在於如何就經濟問題盡快達成各種相關協議。無論是去年8月與越南敲定的《歐盟越南自由貿易協定》(EVFTA),還是拖沓多年後終於在12月完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又或是自英國脫歐之後一再波折的《英歐貿易和合作協議》(下稱《英歐協議》),都證明了這一點。
而當中又僅有中國有足夠體量、經濟增長力和政治魄力為歐盟提供復蘇所需的外部動能。是以,擴大「快捷通道」等機制,擴大歐盟從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所能攝取的益處,加速中國、歐洲兩大市場經濟融合,便皆成了未來數年歐洲政商各界的必要工作。
誠然,對華態度一直是歐盟內部分歧的一大來源。在12月下旬時,仍有法國外貿投資部長李斯特(Franck Riester)以「沒有得到中國關於廢除強迫勞動的足夠承諾」相脅,建議巴黎不要簽署中歐協議。但這種談判完成前的必要姿態,只是民選政府政客的慣例工作,一如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英歐協議》簽訂前需一再表示英國不會在主權問題上讓步,也一如歐盟在與越南簽署自貿協議前,不忘談及越南「政治犯」的問題。
歐盟2019年時拒絕了中國「聯合抗美」的意見,沒有與中國站在同一戰線;也沒有基於傳統的美歐關係,展開與美國聯合發起貿易戰對抗中國的進程。這就已經很清晰地說明一個事實:誰能給歐盟帶來最大的經濟利益,誰就能為歐盟帶來最大的政治利益,而這也就是歐盟將力推合作的方向。
至於西太平洋局勢、中美關係、中國眼中的「時局圖」,以及國內的「小氣候」將會如何?更多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4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4日)《展望2021 中國面臨國際國內大小氣候》。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