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專家時殷弘:拜登任期面臨兩種內部撕裂
在特朗普終於在上周二(11月24日)同意啟動政權交接流程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副主席王岐山於翌日分別致電拜登(Joe Biden)和賀錦麗(Kamala Harris),祝賀他們當選美國總統和副總統。
同一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撰寫的題為《中美構建競合關係是可能的》的文章。該文被認為是中國向美國新執政團隊的一次「喊話」,希冀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拜登上台後,能否讓美國真的「回來」?陷入僵局的中美關係能否再次激活?《香港01》記者就此訪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
時殷弘:時 《香港01》:01
01:儘管拜登以306張選舉人票贏得了這場選舉,普選票逾8,000萬,但特朗普也獲得了約7,400萬—遠超史上歷屆勝選總統的普選票,即便敗選,他執政四年留下的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特朗普主義」,還將對美國產生經久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拜登顯然很難治癒撕裂的美國。面對數量龐大的特朗普支持者,拜登真的能讓美國「回來」嗎?
時:投拜登的人會認為,只有拜登才能夠拯救美國;投特朗普的人也認為,只有特朗普才能繼續救美國。因此,美國社會最根本的撕裂並沒有改變,仍非常嚴重。拜登的民主黨政府若要有最起碼的政治自信和道德自信,就不得不爭取特朗普支持者,才能較為顯著地治癒社會撕裂。因此,拜登政府未來的執政必然要在不同問題上綏靖和遷就特朗普的選民基礎。但另一方面,拜登能勝選,且未來若想順利執政,也要依賴民主黨激進派的認可和支持。
民主黨激進派對於全球治理、多邊主義、外交尤其是對待盟國和中國的政策方面,與共和黨的民粹派並沒有太大區別。所以,拜登身後至少有兩大力量在制約,這兩大力量,總體來說,在對內政策方面彼此相反。
拜登上台之後可能會局部糾錯,比如重新進行中美貿易協議的談判,逆轉中美較高層的外交脫鈎,原則上參與全球治理。而其他可能性很小,在極具否定性的對華共同目標之下,中美會在愈來愈多領域發生嚴重衝突和對抗。
01:除了拜登在美國內部要面臨的兩大力量制約外,在對外方面,共和黨似乎也正在利用僅剩的時間給民主黨製造問題,尤其給中美關係製造問題和障礙。蓬佩奧(Mike Pompeo)此前就公開表示,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相當於直接否定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Three Joint Communiqués)。除了台灣問題,共和黨還會在哪些方面給拜登將帶領的民主黨政府製造問題和障礙?
時:今年6月份以來,美國共和黨反覆宣告,顛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共和黨的對華共同目標。在軍事陣線上,不斷加強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力,推進構建印太十國聯盟,甚至是印太十國軍事同盟。
與此同時,在香港、南海、新疆和西藏問題上,針對中國人權現狀和宗教現狀的法律制裁還在繼續。另外還有更大程度的高科技脫鈎等也都在繼續或深化。
可以預料未來近兩個月內,共和黨殘餘政府仍舊會繼續「對華超鷹派」方針,甚至會變本加厲。要在兩個月內做出重大危機性行動,也就是軍事行動,時間顯然不夠。無論是通過法律程序、動員社會輿論,協調本黨本派,時間都不夠。特朗普當前的心理狀態很沮喪,基本不想做事。受以上條件制約,未來兩個月內,在中美關係方面,共和黨殘餘政府發動重大危機性事件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雖然共和黨政府還在強化美台互動,但到目前為止,美國還沒有威脅要公開廢棄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多年的台灣問題政策還在繼續,也就是堅決反對並且阻止台海任何一方在未遭挑釁的情況下改變現狀。
所以,根據以上預估的原因,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仍然會繼續「切香腸」,甚至「切大片香腸」,但公開廢棄傳統「一個中國」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台灣問題的危險日益增進,但在台灣地區引爆中美之間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最大的制約是,中美都認識到,兩個大國的軍事衝突絕對不可取。雙方都不想打仗,但不排除一些因素,使得事態有可能升級為軍事衝突。所以,既不能低估台灣問題的危險性,也不能高估其危險性。
至於時殷弘教授對於拜登勝選後歐洲盟友的看法、國際反華陣線崛起等的分析,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訪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時殷弘:拜登任期面臨兩種內部撕裂》。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