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四五和2035目標建議》林鄭班子看懂中央治港的重大變化嗎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月底閉幕後,上周二(11月3日)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相信特首林鄭月娥、問責班子和以「AO黨」為首的公務員團隊一如以往難以讀懂有關文件。對比2015年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儘管港澳論述同樣佔約300多字的篇幅,不過,無論是中央治理港澳的目標,抑或對特區政府的要求,都出現重大變化。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於上月底閉幕。(新華社)

此前當局還發布了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新聞公報,當中只用「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這13字論及港澳,不但比十八屆五中全會的60字短得多,還刪去「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等看似對「政制改革」舉足輕重的內容,一度惹來「港澳已被邊緣化」的猜測。不過,《香港01》早已撰文指出,有關變化反而更能體現兩個特區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所以毋須單獨強調具體細節,也不再突顯有別於國家的差異,可見中央不再刻意遷就港澳向來與國家保持區隔的心態和感受,積極推進「融合」的「一國兩制」。

不過,上周二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仍有詳述港澳工作。必須指出的是,作為「建議文件」,詳述具體方針本來就是無可厚非,只是,對比2015年《十三五規劃建議》便不難看出,儘管港澳論述仍佔300多字,但中央對治理港澳的目標和特區政府的要求,明顯出現重大變化。

規劃內容涉及關鍵的政治工作

先看看2015年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新聞公報和《十三五規劃建議》。前者論及港澳工作目標,提出要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合作發展,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後者則以此目標訂定七大工作方向—(1)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發揮港澳獨特優勢;(2)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3)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4)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5)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台建設;(6)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7)深化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明顯地,有關方向全都圍繞「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合作發展」,主要涉及經濟層面。

有分析指出,反修例風波令中央深刻反思「港獨思潮」和「分離主義」的成因,故在敦促港府化解深層次矛盾,也要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加快香港「二次回歸」的步伐。(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就沒那麼簡單了。儘管十九屆五中全會新聞公報當中,只以「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這13字論及港澳工作目標,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訂定的六項工作方向,就複雜且豐富得多—(1)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堅持依法治港治澳,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落實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2)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台,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3)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政策措施;(4)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5)支持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開展交流合作;(6)堅決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顯然,這六大方向遠不止經濟層面,而且涉及非常關鍵的政治工作,包括重申「一國」與「兩制」、「中央」與「特區」,以及「全面管治權」和「高度自治權」的政治倫理和憲制秩序,強化港澳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極力防止外部勢力干預港澳,可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相輔相成的必要,是「長期繁榮」的基礎。

為什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會增設這部份完全有別於《十三五規劃建議》的政治工作內容?不少分析均指出,去年反修例風波所造成的社會動盪,令中央深刻反思「港獨思潮」和「分離主義」的成因,故在敦促特區政府致力化解深層次矛盾、積極改善民生的同時,也要求港府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加快香港「二次回歸」的步伐。事實上,新增的三大政治工作方針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基本上早已出現於去年底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後來全國人大更因而授權人大常委會親自制訂《港區國安法》,可見反修例風波後中央治港工作的核心變化。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比2015年《十三五規劃建議》便不難看出,儘管港澳論述仍佔300多字,但中央對治港目標和特區政府的要求,明顯出現重大變化。(新華社)

陸港關係由「合作」提升到「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論及港澳政治工作時,使用的是「貫徹」、「增強」、「防範」、「遏制」等等詞語,可見主動性和責任性在於中共中央,但在談及港澳經濟工作時,則是連用三個「支持」,而「支持」的內容包括「鞏固提升競爭優勢」、「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港澳與各國各地交流合作」。正如《香港01》分析十九屆五中全會新聞公報所指,「支持」意指「支援」,若要實現所「支持」的目標,很大程度取決於「被支持」一方(即港澳)的積極性;因此,這三大中央「支持」的方向,其實可以理解成中央對港澳特區政府的要求,而中央將會「配合」特區政府,提供一切援助。

從這個微妙分別可見,中央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為首要任務,該出手時就會主動出手,不會任由特區政府蹉跎歲月,但對於中央認為基於「一國兩制」框架之下理應由特區政府自行處理的經濟和民生問題,則仍希望特區政府積極作為,主動展現「當家作主」的承擔,從而做好「港人治港」。

11月5日,特首林鄭月娥(後排左三)在北京與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前排右二)會面。(政府新聞處)

例如,林鄭上周上京拜訪商務部、科技部、民航局、衞健委等部門,藉此爭取更多惠港措施,而她於上周五(11月6日)獲主管港澳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接見時,韓正提到相關部委大力支持林鄭北上溝通,並就政策提出很好的意見和方案,充分體現中央的要求和精神—即凡是有利於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增進民生福祉、有利促進香港更好融入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局的事情,中央及各部門都會全力支持。韓正又指,期望香港能在「十四五規劃」中,更好地把握國家發展大局,充分地發揮香港優勢,從而找到更好的定位。

在中央要求特區政府主動承擔的工作當中,一項明顯的改變是,對於港澳與內地的關係,由「合作」提升到「融合」—前者層次較低,只要求生產資源互相配合,但表述上最為「政治正確」,相對而言不會觸動港人抗拒內地的敏感神經;後者層次較高,在經濟運行、基礎建設、管理體制和法律配套方面,都互相配合,意味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無阻的「經濟一體化」。事實上,這種「融合」正是「一國兩制」的最佳體現,最終結果既不是「大陸香港化」,也不是「香港大陸化」,而是香港和內地共同面對全球化挑戰和全新改革任務的互動融合,足見「一國」對「兩制」的包容和辯證,絕非簡單意識形態之爭。

上文節錄自第23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9日)《解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林鄭班子看懂中央治港的重大變化嗎?》。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國大選扯下民主遮羞布 還有什麼值得香港趨之若鶩?

一個令拜登不太滿意的結果 藍色巨浪變浪花

特朗普選舉輸了 特朗普主義贏了

夢起.夢滅 漩渦中的中國赴美留學生

暴風雨後的《施政報告》 林鄭月娥的政績大考

傳媒查冊關乎公眾利益 政府如何平衡私隱權與知情權?

因言獲罪還是裹挾輿論? 螞蟻上市風波的兩種敘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