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拍電影.影評】許鞍華從懵懂入行 到踐行電影人的使命
原定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資深美術指導文念中首執導演筒之作《好好拍電影》,終於在因應疫情一推再推後上映。
文念中說,拍電影的初衷很簡單,《明月幾時有》工作期間,他與助手談起華人地區有那麼多關於電影人的紀錄片,「大陸有張藝謀、賈樟柯,台灣有侯孝賢、李屏賓,但香港為什麼這麼少?」作為美術指導的他,自《男人四十》後與許鞍華合作無間,現成的人物擺在眼前,何況其電影成就更有目共睹,「既然沒人拍,那為什麼不是我來拍呢?」
於是,從《明月幾時有》勘景時,提起攝影機記錄下的搖晃素材開始,歷時三年,正如戲名《好好拍電影》,簡單的幾個字,73歲的許鞍華卻以大半生的投入,點滴踐行了這份沉甸甸的使命。
影片以許鞍華的成長為時間軸,從童年出發,由其任職國民黨文書的父親和日本籍母親在中國東北的相識講起,再到香港鰂魚涌模範邨成長、和妹妹省下電車錢買零食度日的童年,未理解母親的日本人身份而與她矛盾重重的青春期,及至後來進香港大學讀比較文學,赴倫敦修讀電影後師從胡金銓,懵懵懂懂入行,「電影是老婆,文學是情婦」,再穿插許鞍華身世與作品的對照,例如《客途秋恨》(1990)中與日籍母親關係的和解,《今夜星光燦爛》(1988)中女主角的大學生活等等。
理想主義者 神和狗之間
精緻的鏡頭,細膩的情感,背後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刻。回到《明月幾時有》片場,因為臨時演員的走位問題,許鞍華大發雷霆,一改平日笑呵呵的老好人形象,嚴厲指摘工作人員,「點解一定要咁樣拍呢?」見她神情肅然,眾人沉默不語。攝影師說,每每發完脾氣,她第二天就會買蛋撻奶茶,給大家鞠躬道歉,「然後當天晚上可能又發一頓脾氣」,已成見怪不怪的常態,去內地拍戲看景,被指場地太小,不能實拍,也總讓她焦慮心急,「我是香港訓練出來的,比這個狹窄得多的環境不還是一樣拍?」
除了作品,身不由己處亦頗多。上映後跑戲院宣傳,帷幕拉開的一刻,她收起怔怔的神色,堆起笑容一路小跑上台揮手,也在被主持人要求發言要圍繞歌頌回歸二十周年時明確表態,「談電影可以,要我講讚賞祝福的說話我講不出來」,訪問間隙,她抓緊時間抽煙,翹起雙腳抱怨:「佢哋啲問題好重複,問女性主義,乜X女性主義啊」。後來她在內地拍片,被問路的小孩叫她「叔叔」,至於何謂女性主義?相較無趣的長篇大論,演員林嘉欣回憶倒可視為作答—60歲生日時, 許鞍華自白:「60歲了,仲要畀人話女人唔識拍電影!」恨恨的一句,帶有幾分調侃,箇中不易,她從未用來標榜自己。
相較於出道即以《瘋劫》一鳴驚人,又以《女人四十》和《桃姐》兩奪金像獎「大滿貫」(同獲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女主角)的光輝履歷,《好好拍電影》更注重呈現許鞍華黯然受挫的幾大低潮:《投奔怒海》(1982)連奪五獎的同年,被寄予厚望翻拍的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1984)差評如潮,赴內地拍《書劍恩仇錄》(1987),看到取景地的山河壯麗,天地一片空曠,反而讓習慣香港狹小空間的她「不會拍了」,1995年憑《女人四十》東山再起,及後的《阿金》(1996)、《半生緣》(1997)、《千言萬語》(1999)又陷票房低谷。攝影師關本良形容她,「個個都知你好勤力」;「勤力是冇X用的」,她以粗口回應。
勤力無用嗎?《千言萬語》講社運者的故事,業內同行甚至「跪低哀求」叫她不要拍,因為無人喜歡看失敗者的故事,但她仍有她的堅持,甚至覺得是人生中第一次清楚地想去做某件事……
有關更多電影影評,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齊因
主修文學和性別研究
喜歡文字工作
上文節錄自第23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2日)《《好好拍電影》許鞍華:電影不死 自有日月道分明》,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