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評析】有人冇屋用 有屋冇人用
個多月前,葵涌邨發生涉及成年智障人士的家庭慘劇,再次觸發了社會對殘疾人士院舍服務嚴重不足的關注。這事件筆者一直記掛在心中,打量着可以作出什麼回應。追本溯源,自香港回歸二十三年以來,各項社福設施皆欠缺長遠規劃,物色相關場地的工作亦牛步寸進,以致各類院舍服務的輪候期往往需時長達十年以上。這對於富裕的香港社會來說,不啻是一個極大的恥辱。
社福設施的不足除牽涉公帑的投放,亦涉及場地空間的分配問題。政府近年在土地開發議題、包括「明日大嶼」計劃上,經常會拿社福設施不足大做文章,以此作為增加土地供應的理據。
但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全港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長遠合共只欠87公頃。即使按照政府極為偏高的人口估算,額外欠地亦肯定不會超過100公頃。和那些超大型的造地計劃相比,這些設施和場地只屬九牛一毛。
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是,大量社福設施原應毗鄰現有社區,不但方便使用者和家人的往返交通,同時亦有助他們融入社區。把設施放在專門規劃出來的偏遠地區,彷彿是將弱勢社群與社會隔離,根本不符合社區服務的原有精神和需要。大概有見及此,2019年《財政預算案》已宣布動用多達200億港元,讓政府從市場購置60項物業,以容納約130項社福設施。但這些設施均只涉及日間服務,對最嚴重短缺的院舍服務而言,完全是物無所用。
正如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曾指出,社福機構的服務多在社區層面提供,設施應位於使用者方便到達的地點,規模未必需要動輒興建一幢獨立建築物。除了把多項社福設施容納在一幢綜合大樓內的「集中」模式外,社福設施也可以「分散」空間模式滲透在社區不同角落,如商場、公營和私人屋苑的低層,這有助擴大社福設施的整體覆蓋範圍。(《社聯政策報》,2019年4月)
無論在新開發區或現有社區,是否就真的欠缺足夠場地,無法容納更多社福設施呢?上述家庭慘劇言猶在耳,便傳出政府收回竹篙灣第二期填海土地,不再預留作迪士尼樂園發展之用。單單是這個相當於三、四個維園大小的填海區,面積已差不多等於全港政府、機構及社區所欠用地。但亦如前所述,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設施所限,此等土地未必適合所需的社區用途。
在短短數日之後,由於中西區區議會與政府的爭議,令西區已婚警察宿舍的議題被重提。不說不知,原來早於2006年,該宿舍的所有住客已經遷出,原定於同年交回產業署。惟部份附屬單位仍未遷出,故多次延遲交回物業。2008年審計署已批評警方行動緩慢,要求加快搬遷速度。然而,在拖延長達十四年後,警察宿舍至今仍然繼續丟空。
西區已婚警察宿舍的例子,其實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多年來,審計署已多次揭露,多個政府部門皆囤積大量閒置產業。其中最聞名的要算是教育局,一度管有全港234間空置校舍,報告公布時,社會輿論一片嘩然。
政府閒置產業部份或會用作短期出租之用,但更多卻是平白丟空多年,林林總總的古怪例子實在不勝枚舉。大量空置場地彷彿已被各部門「據為己有」,一旦進駐之後便長期「賴死不走」。
如何才能確立更有效健全的制度,促使各部門釋出珍貴的場地資源?……
有關更多政府閒置產業的情況,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3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9日)《有人冇屋用 有屋冇人用》,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