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後《施政報告》背後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原定於上周三(10月14日)發布的2020年度《施政報告》,於兩天前的10月12日突然宣布推遲,特首林鄭月娥解釋稱,是因需要「爭取更多中央政策支持」,並將前往北京與中央部委商討協調。如此做法,以往絕無僅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林鄭言下之意又如何理解?在北京觀察人士看來,答案很直接:10月下旬,中共將要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主要議題是中國的「十四五規劃」,事關未來五年中國各區域,當然也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10月底,中央讓林鄭進京,應該就是需要港府全面了解國家在事關香港局勢與發展問題上的規劃和想法。畢竟,香港要破當下困局,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援,在這個過程中,中央各部門與香港之間的協調不可或缺。
港須謀劃央地關係
此事也揭示出一個現實,此次《施政報告》在制訂之時,特區政府並未與中央達成完全、暢通的溝通,在《施政報告》和「十四五」之間,可能有「不協調」的地方。因此,中央在權衡之後,叫停《施政報告》公布,讓林鄭進京。
香港的繁榮是歷史風雲際會的賜予,但如今形勢已然大變。香港深陷困境已久,產業結構不合理,後續發展乏力,貧富分化嚴重,社會動盪,更發生了持續一年多的反修例風波。
如何讓香港社會盡快形成改革與發展的共識?如何破解香港與中央政府和內地之間的心理隔閡?如何讓香港政界形成既能有效治理香港,又能與中央政府、內地有所協調的新治理模式?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要港府,尤其是特首「積極主動有為」。
香港特首由中央政府任命,直接向中央政府負責。在這一點上,香港與內地其他地區沒有分別。內地的「央地關係」,在中央政府與香港之間也同樣適用。香港若要破解當下困局,便須參考內地改革開放後的「發展哲學」,以及在中央和地方共同謀劃經濟建設過程中的「央地關係」。
簡單來看,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央與地方共處於一種分工關係之中,中央全盤規劃,同時向地方下放一些自主權;地方自我探索,同時接受中央宏觀指導。如此才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優勢,既可避免高高在上的中央脫離實際,又可避免各地方一哄而上、惡性競爭。
其實,改革開放也是中央和地方共同「摸着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央和地方的這種分工並非一成不變。改革開放之初,地方自主權較大,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歷「分稅制改革」等政策調整後,尤其是中共十八大後,中央決策者掌握了更多的發展要領和經驗,而地方則逐漸積累系列問題,中央的主導性又有所突顯。
港須化被動為主動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曾有一種所謂「跑部進京」,或者稱作「跑部錢進」的現象,是指利用地方駐京辦的關係網,在各部委部門跑動溝通,達到要政策、要專案、要資金的目的……
上文節錄自第23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9日)《押後《施政報告》背後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