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
撰文:鄺月婷 區嘉俊
出版:更新:
不少外國城市已經推行智慧出行的相關政策,如美國紐約市設立了市長數據分析辦公室(Mayor's Office of Data Analytics,MODA)及首席數據官職位,使用大數據來解決城市問題;西班牙巴塞隆拿就在市內鋪設物聯網,監察垃圾數量水平及道路擠塞情況等,進行智慧城市管理。
本港智慧城市發展步伐緩慢,World Smart Cities Forum主席Jaewon Peter Chun認為,港府舊有的智慧城市藍圖太過籠統,涵蓋太多範疇,應該定下工作的優次。他又形容建設智慧城市並非單純發展基建,更需要「以人為本」。他續指,智慧城市的初衷是透過科技和數據分析,改善市民生活,令人們開心和滿足,有家的感覺,「關鍵是市民的滿足感,即使你有最先進的設備,花了很多錢,也未必能成為智慧城市。」
至於要解決交通擠塞問題,他認為始終要從增加駕駛人士成本着手,包括大幅加稅、提高違例泊車罰款,或在個別地段設收費區,以增加駕駛成本,才可減低其駕駛上班通勤等意欲。他說,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在英國和新加坡等城市成功推行,如英國推出的倫敦交通擠塞收費計劃,駕駛者於早上7時至下午6時期間於收費區內駕駛,須繳付每日11.5英鎊(約140港元)的費用,香港可以此為參考。
上文節錄自第23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2日)《 智慧出行新時代 構建港版「城市大腦」》。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