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特朗普民調落後 圖製造混亂掩埋「實情」
在疫情像野火一樣蔓延和肆虐之後,特朗普任期前三年的所有經濟和就業增長幾乎被打回原型,城市、郊區和鄉村無一倖免。如此悲觀的經濟形勢對特朗普的選情無疑構成巨大壓力。
TS Lombard一份關於美國總統選舉的研究報告指出,歷史上,若當年8月前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在改善的話,在任總統所在黨派候選人勝選的可能性較大,若沒有改善則勝選機會較小。而參考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Conference Board)上個月發布的數據,美國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僅為84.8,已連續兩個月下跌,是2014年以來錄得的最低值,反映經濟形勢對特朗普連任十分不利。
然而,參考上一次的選情,民調也是在最後幾個月才逐漸對特朗普變得有利,因此,獨立宏觀研究機構TS Lombard中國區總經理廖敏雄認為,今年的總統寶座最後將鹿死誰手,「現在還不好說。」
美國克里斯多夫紐波特大學(Christopher Newport University)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孫太一也表示,儘管民調顯示拜登依然有7%左右的優勢,「但接下來兩個多月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他提醒,即便受到疫情肆虐和經濟停滯的雙重打擊,特朗普原有的支持者也不太可能轉軚,因為這群人通常帶有「證實偏見」(confirmation bias),他們關注的媒體基本朝着一個傾向報道,他們更關心特朗普如何將保守派法官們送入各層級法院、如何幫助白人群體找回機會和榮耀、如何不強制戴口罩保護他們選擇的自由等等。「哪怕是經濟狀況而言,他們中很多人也覺得特朗普在經濟上是很強的,當下的危機是疫情造成的,不是特朗普不行。最新的民調依然顯示,經濟是美國人最關注的議題,且大多數民眾覺得特朗普在經濟上比拜登更強。」
孫太一在中西部的走訪中便發現,當地部份民眾並沒有將他們近年的困境歸咎於特朗普。他分析,美國中西部民眾近幾年遇到了多重挑戰,例如洪災、貿易戰等。對他們來說,洪災才是最為直觀的感受,而貿易戰的影響則因為有政府補貼,所以仍可接受,「這就導致了受影響的農民怪洪災不怪特朗普」;還有一些「鐵鏽帶」民眾認為既然已經付出代價打貿易戰了,那就讓特朗普將事情做好。「這一部份人哪怕已經蒙受了損失,可能也會和特朗普站在一起。這就使得貿易戰雖然讓很多中西部民眾蒙受了損失,卻並不妨礙特朗普獲得他們的選票支持。」
而且,就算在經濟和抗疫上表現遠差預期,特朗普仍可能在其他方面借機打擊拜登,為自己贏得支持。從特朗普在接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演說中可見,「法律與秩序牌」將是其未來一段時間的着力點。從6月初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引發的反警暴和種族示威浪潮,到上月底威斯康星州基諾沙市(Kenosha)黑人男子布萊克(Jacob Blake)遭警員從背後連開七槍致癱而觸發的新一輪反種族歧視和警暴示威潮,特朗普都展現出強硬的姿態,他一邊將示威者標籤為無政府主義者、搶掠者、罪犯和暴徒,定性示威為「來自左翼的反政府叛國運動」,揚言要派軍隊平亂;另一邊則將拜登說成是「左翼極端份子的傀儡」,而「民主黨人管理的城市都是一片混亂」,強調「在拜登治下的美國,沒有人會安全」。
孫太一認為,特朗普這一策略對其選情「可能會很有幫助」。他以1988年的大選為例,當時老布殊在選前三個月也是落後的,但因為打了「法律與秩序牌」,將對手包裝成對強姦犯的縱容者(辯論時逼對方說即使是老婆被強姦了也會對強姦犯寬容等),最終讓民眾感到不安,老布殊隨即翻盤。「特朗普自然想借鑑這個劇本,讓民眾感到不安,利用個體更在乎自身安危的天性。」因此,孫太一認為,面對黨代會後支持率沒有明顯攀升的現實,特朗普顯然會繼續「製造」危機來扭轉選情。他更提醒,「雖然製造內部危機的可能性比製造外部危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特朗普在大選前對外動武(的可能)。」
上文節錄自第23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7日), 文章原題《疫情重創中西部 四年承諾一場空 「被遺忘的美國人」再被遺忘》。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