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定公屋目標 港府一味拖字訣

撰文:高晉猷
出版:更新:

深圳住房與建設局局長張學凡早前(8月28日)指出,將仿效新加坡房屋政策,要令六成深圳居民入住公營房屋,並期望能在「十四五」期間,將深圳人均居住面積由目前的27.8平方米(約299平方呎)提升至30平方米(約323平方呎),讓市民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反觀一河之隔的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平方呎,當中公屋住戶更只有124平方呎,連深圳的一半也不如。更令人失望的是,當深圳銳意展開大規模建屋計劃時,港府卻不但拒絕制訂「人均居住面積標準」,還妄想以各種「換湯不換藥」的「過渡性房屋政策」搪塞了事,着實可恥!

房屋政策素來都須在房屋的社會性與商品屬性之間取得平衡,港深政府一度選擇為後者護航,可謂走上歧途;至2008年,經濟發展及兩地炒風頻生等因素更火上加油,令樓價遠遠超出市民負擔。然而,當市場失效,「同一起點下」港深政策走向卻「發展大不同」。

同一起點下 發展大不同

深圳市於2018年正式發布《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下稱《意見》),實施了多項保障一般市民住屋權利的措施,當中提出公私營房屋比率為六比四,並直至2035年公營房屋佔地比例都不低於60%,以確保市場供應不會完全依賴私樓,同時有效遏止炒風。不過,鑑於當地經濟高速發展,住屋用地嚴重不足,目前仍有逾七成深圳市民住在未經良好規劃和管理的「城中村」,而人均居住面積更遠低於廣東省34.4平方米(約370平方呎)的平均水平。事隔兩年,深圳於7月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深圳戶籍落戶滿3年且社保滿36個月才能買樓,在一定程度上打擊突然落戶深圳的炒樓現象,到如今又正式對標新加坡的房屋政策。

觀乎深圳近年推出的連串房改計劃,正是撥亂反正,藉擴大保障性住房規模,將公私營市場分隔,讓一般市民的住屋權不會受到急升的樓價蠶食。然而一河之隔的港府,又有否勵精圖治,改善房屋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2002年「孫九招」出台後,政府宣布停建公屋。(資料圖片)

自從2002年「孫九招」出台後,香港樓市就陷入失控式增長。政府宣布停建公屋,令供應嚴重斷層;又取消定期賣地,把土地供應的主導權讓給發展商。凡此種種都埋下禍根,加上2008年放寬自由行,招來了一眾內地炒家大手購入香港物業炒賣,自此樓價飛升,陷入瘋狂狀態。縱使政府於2011年復建公屋,並於2013年正式取消勾地制度,然而香港樓市早已遠超1997年高峰期水平,自此以全球最高樓價之名「蜚聲國際」。由嶺南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聯合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社會治理聯合研究中心」,於2019年底修例風波期間進行「本港居民對香港在大灣區中競爭力的評價」問卷調查顯示,市民對房屋現況滿意度最低,只得3.4分,低絕所有項目,可見根深柢固的房屋頑疾,一直都是最困擾市民的地方。

香港政府在2014年年底的發表《長遠房屋策略》,以「讓年輕人重拾信心,提供更好及可負擔的居所」為口號,然而,4年後的公屋實際落成量只有約7萬個單位,遠未達到當初11.5萬個的目標。在公屋輪候時間方面,現時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已達五年半,比之十年前幾乎多了一倍;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則長達三年;反映香港土地需求比深圳更為殷切。

港人要住上公屋殊非易事。(資料圖片/鄧倩螢攝)

疏於收地 袒護權貴

從小我們便從課本上得知香港「地少人多」,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其實香港並非土地不足,只是主導土地使用的權力不在政府手中。根據規劃署的數據,香港已開發的276.6平方公里土地中,逾120萬人居住在17平方公里的公營房屋,70萬原居民和相關持份者居住的鄉郊居所卻佔35平方公里,但政府寧願推動勞民傷財的「明日大嶼」計劃,都不敢動用《收回土地條例》,開發17平方公里的棕地和50平方公里的發展商囤地,可見港府萬分不願觸碰原居民、發展商等既得利益團體。

粉嶺高爾夫球場契約將在今年8月31日屆滿。(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反觀深圳,曾於2018年無償收回地處深圳福田中心區、佔地133公頃、只限1,700名高球場會員專享的高爾夫球場,並將整片土地納入香蜜湖片區未來的規劃當中。相比之下,港府仍為是否收回發展面積達172公頃、契約將在今年8月31日屆滿的粉嶺高爾夫球場而猶豫不決。一般認為,粉嶺高爾夫球場可在3年內進行規劃,有效解決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然而港府卻袒護少部份人,只敢局部收回當中的32公頃,早前更同意繼續以象徵式地價租出餘下的140公頃作高爾夫球用地至2027年6月30日。凡此種種,終令公屋興建進度大為落後,各類過渡性房屋政策遙遙無期。

政府方案樓梯響 安居願景不可期

讓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的核心責任,港府應摒棄「過分相信自由市場」的美好舊夢,向深圳學習,積極規劃未來,才能讓市民對未來重拾信心。可惜房協主席陳家樂年初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未來5至10年的建屋計劃以資助出售房屋為主,安置重建及清拆行動為輔,各類租住房屋方案「只聞樓梯響」,或許港人「安居樂業」的願景,仍然遙遙無期。

上文節錄自第23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7日), 文章原題《深圳定公屋目標 港府一味拖字訣》。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三權分立」之爭不斷翻炒 沉迷想像豈會變成事實

為何要建方艙醫院和火神山醫院?

深圳定公屋目標 港府一味拖字訣

內蒙雙語教學何以惹爭議 教育新政合理 落實需要智慧

從班公湖對峙看中印衝突的戰術訊號

兩岸三地影視沉浮 「香港製造」能否觸底反彈?

踏出疫境第一步 迎接不一樣的開學日

疫情重創中西部 四年承諾一場空 「被遺忘的美國人」再被遺忘

看別人進食感幸福? 剩食背後的「吃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