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運動產業疫下復蘇 以數據私隱為代價?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為使球迷能盡快重返現場觀戰,有球隊正研究使用人臉辨識監測入場球迷的身體狀況,以及有否佩戴口罩等等。

承接上文:【科技.未來】疫情重創運動產業 可憑生物識別復蘇?

為確保球賽和球迷能順利回歸,多個運動聯賽球隊正研究,一方面以採集職、球員的生物識別數據確保其健康,另一方面使用人臉辨識檢查入場球迷是否遵守衛生措施,引起爭議。(Getty Images)

這些為了讓運動界重返「正常」的監控技術,將會測試球迷是否願意犧牲更多的私隱,以換取再次回到場邊觀賞比賽的機會。已經有一些球迷表示,這種交易不划算。對於德國想以個人化門票追蹤接觸者的做法,歷史悠久的全國球迷組織之一ProFans已警告,可造成「監視和控制」,以及濫用個人數據。

有關人臉辨識的濫用憂慮也非空穴來風,畢竟,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好些人臉辨識公司如英國的Facewatch、美國的Sensory、中國的漢王科技和商湯科技等,都已吹噓其技術足以辨識戴口罩人士。例如客戶包括中國公安部的漢王,其副總裁黃磊向路透社說,系統對無戴口罩人士的人臉辨識成功率為99.5%,戴了口罩也有約95%。

疫情爆發之初,多間中外公司都聲稱,其人臉識別系統在市民有戴口罩下,仍能有效辨別身份。(Getty Images)

其他做法也惹來批評。例如美國邁阿密大學生物倫理與健康政策研究所所長Kenneth Goodman批評Clear的Health Pass,根本無足夠證據顯示足以提高球場安全,形容這類計劃可能只是以抗疫為名的某種「安全劇場」(Security Theater)。更麻煩的是,Clear似乎正準備納入更多醫療資訊,其網站上宣稱「具無限可能性」,並暗示可能有朝一日加入「接種疫苗狀況」,似乎正是世界衞生組織(WHO)所反對的「免疫護照」。

事實上,這些私隱爭議所反映的更大現象是,疫情似乎正促進我們邁向一個監控世代。在運動以外,這些監控技術已在各方面成為了大眾重回常規的手段。早於3月,俄羅斯已使用人臉辨識找出違反家居隔離令的市民。全球多國已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收集用戶數據來追蹤病毒接觸者。

在職場上,據諮詢公司Gartner一項調查,51%僱主已開始或準備收集員工體溫數據;有60%收集員工自行申報的病徵數據;有25%要求員工報告曾接觸人士;另有5%甚至收集員工病歷。Gartner人力資源實踐研究主管Brian Kropp認為,「這些都是某種形式的監視。」

有諮詢發現,疫情下各僱主正收集不同程度的員工數據。有學者提醒,小心這些以防疫為名的監控措施成為常態。(Getty Images)

雖然很多運動業者都澄清或強調,他們的人臉辨識不足以辨識身份、數據不會被執法部門使用之類,但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律副教授Ifeoma Ajunwa認為,公司以公共衞生之名,收集員工或顧客的數據,仍需要就數據的

使用方式建立某種保護欄:「我們需要將這作為一個更大的社會問題來思考。我們是否正在進入一個對公民進行持續監視的時代、這個時代將何時結束?如果要引入這些技術來控制疾病,我們確實需要有終點。」

對於這些私隱憂慮,人臉辨識技術供應商TrueFace行政總裁Shaun Moore認為關鍵在於透明度:「當你仔細觀察,大家其實不是擔心人臉辨識的技術本身,而是那些數據之後會怎樣。在數據的流向、訪問者的權限、數據在系統中保留的時間上,都有必要透明。」。

上文節錄自第22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17日), 文章原題《 運動產業藉科技復蘇 再掀數據監控爭議》。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2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致「建設力量」:請不要空談「變革」!

【一周焦點】立法會延任一年 民主派沒有本錢「總辭」

【一周焦點】漂泊的港人:從「回流」到「回回流」

黎智英涉國安法被捕 警方依法,何以「有理說不清」?

遲到的公開 解讀美媒採訪武漢病毒研究所

當謠言攻陷港台輿論:「一帶一路」何以炸裂黎巴嫩

新興產業抗疫力強 失業潮湧現,轉行求生機

失業、捱餓、欠債致「手停口停」 美國:疫情滋生貧窮危機

運動產業藉科技復蘇 再掀數據監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