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一個巴掌拍不響 新式議會需回歸初心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在立法會會議的質詢中,經常可看到問責局長與議員之間的互動—事實上,更多時候只是議員手執報告盡情炮轟官員,而官員往往給出幾句無關痛癢的「官話」予以回覆。無論是會議中,還是媒體報道中的官員形象,總是與「無能」、「理虧」、「不知所謂」掛鈎,也常被議員們形容為「錄音機」。

學者出身,又是民主黨創黨副主席的張炳良,在局長的位置上更能夠「參透」議事廳中的「政治遊戲」,也更能理解不同角色的立場:「無論他們是什麼黨派,都會通過『問倒』官員來表現自己。因為他們的職責是監督政府,而我們作為官員,就是將政府的立場講清楚,能防衛到一項政策的立場就可以。所以雙方的定位不同。」張炳良在2016年剛卸下局長的「包袱」後,於訪問中批評道:「部份議員當自己是『雞蛋』,政府則為『高牆』,將所有問題無限放大去批判,將『責怪和羞辱』當作行政、立法之間的唯一模式。」相信他所言的「雞蛋」與「高牆」,並不代表雙方個人間的互相針對、對抗,而是議員作為民意代表與政府體制的公權力的抗衡。

已退黨的民主黨創黨副主席、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資料圖片/龔嘉盛攝)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已進入「摩拳擦掌」的階段,其中,抗爭派樂於稱道的「議會抗爭」一詞頻頻出現於各種發言中。「議會暴力」泛指議員在議會出現的肢體或言語暴力,近年常被泛民主派用以形容「程序公義無法彰顯」。去年5月8日,立法會《逃犯條例》修訂法案委員會「鬧雙胞」,隨後5月11日的會議爆發衝突混亂。

對此,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表示:「當然了,議會現在這個情況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我們和泛民之間,對社會政策、社會政治的看法不同,泛民要求馬上落實普選,才能開始解決問題。但我們認為不是這樣的,政治問題固然是其中因素,但社會民生的問題解決不了,政治都不會被解決。我們的貧困問題、房屋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根本矛盾。」他亦指出,當眾多問題走到這一步,這就不單單是建制與泛民的問題了,而是整個社會的深層矛盾未能得到解決和特區政府的正視。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范太回憶起當年的議會,十分驕傲的樣子:「當年,即使是反對政府的政策,民主派議員也會提出更具建設性的建議來反駁。其實那時民主派對政府的批評也是很尖銳的,不過僅限於語言上的尖銳,整體上還保持君子風度。始終香港立法會是以英國議會的做法為先例,大家都比較尊重君子之風。」她接着說,議會文化變得這麼多,議事規則卻沒怎麼變,這套規則從精神到細節都是源於英國的議會文化。范太痛惜地表示,現在議員不再是「君子」和「淑女」,而是街頭戰士。在會場中,從粗口謾罵到人格侮辱,更有肢體接觸—這絕不是一個議會應該有的樣子。

歷經不同年代的主席、官員和議員各自從「第一視角」分享了香港立法會中的美好與瑕疵,彷彿仍在不斷提醒:源於西方、吸收了香港社會特色的香港議會,應是香港的「靈魂」—通過溝通和妥協找出共識,為市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儘管人們已開始對立法會亂象感到麻木,但絕不可習以為常。

上文節錄自第22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20日)《從唇槍舌戰到肢體衝撞 議事廳如何淪為泥漿摔角場》。如欲閱讀全文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222期《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泛民初選結果為香港敲響警鐘 要讓「抗爭派」成主流嗎?

【深度解讀】從唇槍舌戰到肢體衝撞 議事廳如何淪為泥漿摔角場

【深度解讀】不能教的「秘密」 纏繞校園的教育紅線

【其他精彩內容】

疫情撕破「國際都會」假面具 外傭隔離期間歷盡歧視與辛酸

【國際專題】千年神殿爭奪戰再起 「聖索菲亞」的當代難題

【科技.未來】當華為被封殺 群雄逐鹿5G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