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廳於上海趁勢冒起 港式文化輸出靠「TVB式風格」?
以為港式餐廳新潮只限於上海冒起,卻原來它有點是個全中國現象。不同於早年的港式茶餐廳格局,特別是去年至今年疫情之後出現的這批港式新潮,共通的特徵是更具網紅店的包裝,裝修更為戲劇場景化。
它們以獨特的外形區別於早年在內地落地的舊一批港式茶餐廳,甚至是另外創造了一種新港式美學與推廣經營方式。美學設計的換代只是基本,但更核心的驅動力,是新的中國城市發展結構的興起,特別以大型購物商場的分區化蓋建作主導,加上疫後飲食消費新觀念使然。
這新一波港式飲食潮,用文化理論說法,是售賣一種「比港式更港式」的文化飲食商品。用現今中國消費形態概括,則是網紅餐飲的最新火爆新潮。是否「香港正宗」,在這裏已無關宏旨。
可能曾寫過多篇有關香港茶餐廳根源考,以及港式食店北上如何轉型的文章,以至有些新港式食店開張時,還是有些朋友或投資方會來問:怎樣?做得正宗嗎?
我想到法國評論家到美國迪士尼的考察: 主題公園必須比真實更真實。那些鯊魚不可能像野生海洋動物那樣隨便,牠必須要血盆大口,有隨時可把人吃掉的懸念,即意味着,牠得比普通的鯊魚更兇。置身主題公園,遊客知道那些安全的冒險是假的,但那種被驚嚇的情緒是真的。
現在去新的一批港式新潮餐廳,我就有去主題公園的感覺。正宗?當然不要想像舊日香港環頭巷尾的老茶餐廳味況。多次,我去上海的這些網紅茶餐廳,體驗過程是這樣的:
如果是繁忙時間,你首先要在門口拿號,一般等一個小時相當正常。如果不願等,應該會有黃牛拿着號碼籌叫賣,五至十分鐘入座的,索價50元(人民幣,下同)。
進門的位置,當會看到傳統繁體字手寫體的食店名稱,那種刻意強調港式風味的名字:最火的有東發道(它為自己另創了個類別叫「茶冰廳」),其他如合興發茶冰室、元朗冰室、美譽餐室,以及妹記大排檔、細記港九大牌檔等,看起來都像是香港的店名,儘管不一定在香港有店。
在那所近來最熱門的連鎖茶冰廳門外,是另一種像懷舊中環洋行的石屎牆裝潢,當然,這不會在香港見到。進店後,播放着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的粵語歌,一應最為吸睛的招牌和設計元素一一出現,盡最大努力,滿足拍照顧客的需求。
想重溫兇狠伙記的虐待式服務?不用了,大部份情況,叫你掃碼落單。每張食桌角落,貼有二維碼。掃進去關注店舖公眾號,然後微信點餐。這種微信菜牌點餐,對我最大的困惑是,點菜時有些可打勾口味選項,如少冰、免辣,但我發現,很多店是遺漏了我最大的關注: 走葱。對,沒法找到「走葱」這選項,死死地氣,得叫喚服務員人手落單,寫明走葱。吃完,到櫃面找數都沒機會了,一就是微信點餸時,同時早就結賬,又或者,現都習慣了員工拿着掃碼機器來掃你的支付寶,所以,也不涉及找零錢及付碎銀貼士的情況。
這就是新的港式茶餐廳業態新時代。這陣子,現象趨勢確是這樣: 起碼在接觸最多的上海,4月餐飲回復正常後,我突然發覺增加了很多新「港式」選擇!毫不誇張地說,這新一輪的港式口味正走紅上海。
TVB變成一種餐廳風格
它們可能是去年就開業,下半年火過一輪,至今年春天深藏不露,等到初夏一湧而出,幾乎在每個新興的區域性商場都能找到它們的蹤影。
光從店名開始就導入一次主題飲食之旅,名字不一,但視覺設計類同,套用最早用以形容的一個詞(可能是要方便放tag),就是它們都擁有一種所謂TVB風格,一套被內地受眾認知的美學吸引力─儘管不少香港人可能都知道,在香港,反而是沒有TVB美學這回事─在此社交打卡晒圖為王的時代,當飲食也形成為一種晒圖社交硬需求,新港式TVB風格似乎在這時代重新定義了Hong Kong style在中國的模樣。
說實在,去完幾間這種新港式之後,我是有點審美疲勞,甚至乎對它們那粗暴的近似性深表懷疑。不要忘記,如果用百度來搜尋「港式茶餐廳」,你得出最初的結果,不是食店的介紹,而是港式茶餐廳裝修的推薦服務。這些「港式」卻真正在氾濫,直覺是一種極為躲懶的裝修招徠,迎合快速流動市場需求的一種賣點。
稍了解當前消費心態,都知道新的市場需求,放於中低消費檔次飲食界,即為網紅經濟,每每講求餐廳本身的奇觀性,可打卡度,以及社交媒體中的熱度。
這些量化的數據,固然可以用噱頭作開幕宣傳,例如用招人排隊,在點評網上做水軍及好評等先引起關注,但最終能否持續,還看店內的體驗(食物不會很差已經可以了)。
那要怎樣去定位一家新港式餐廳呢?新的港式美學派上用場。這裏說的TVB式風格,雖然不是真正源自TVB電視劇(因為有關經典茶餐廳的戲,更多來自香港電影),但「TVB」作為構成中國消費者對香港流行文化認知的主流,因此也被挪用作為港式的通俗形容詞。而不無重要的是,那些如戲劇場景道具一樣的裝修,令「很TVB」這形容加了一份因誤會而來的貼切。
考究其發展,其實電影場景作為餐飲空間的包裝,不是港式茶餐廳引進中國的最原始狀態,回想二十年前,隨更多港人北上發展,北京上海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茶餐廳(深圳和廣州有零星散落的),例如北京較早的金湖茶餐廳,就只不過是最基本裝修的格局,但起碼應分地設有卡座的港式餐廳,記得2004年到北京時它已在國貿經營。
其時最有印象的體驗是: 只有到這種港式食肆,才可在報紙架上看到過期兩天的香港報紙。但金湖茶餐廳確是一次震撼,因為就在此刻,才知道有人真不知道有種餐飲類型叫「茶餐廳」,他們把這店名理解為一間叫「金湖茶」的餐廳。
所謂「港式」,也是自那時開始才在中國大行其道,對於不明白茶餐廳是什麼的普羅群眾而言,必須在前面加上「港式」兩字,以強調它的口味屬性。
由北京到上海,這裏的港式發展得最為成熟(上海接受香港一應東西的引入度一直最高),以場景號召首先闖出名堂的「查餐廳」,是晚到2006至2007年間的產物,因為其中一位老闆是香港電影美術出身,故此於器物及用具考究上特別講究。率先用了仿香港板間房時代的玻璃雕花窗(類似嶺南窗),木板間隔,綠白細地磚,牆掛英納格大鐘,白色直板面卡座背。
店老闆最引以自豪,說細緻跟足香港也令同行難以仿效的,是用來墊桌上厚玻璃四個角位的那些紅色小圓墊(一般香港用法是令當中有空隙讓單據可「攝」在中間,方便拿出櫃面結賬,不過,許多內地茶餐廳都不用拿單去結賬,而習慣了讓伙記自己來收數)。因這一家空前的成功,在開第二家店時,就加大了「地道港式」的裝飾性,譬如門外有大牆貼滿香港的大廈廣告招牌(如通渠、西醫等),由此形成一種日後被更多新店抄襲的風格。
▼▼內地爆紅港式茶餐廳美食▼▼
相關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22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29日)《場景化下的另類文化輸出 港式餐飲新潮再起》,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