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時期下的「意外」  金像獎的三大啟示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少年的你》橫掃八獎成為大贏家,摘下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等大獎,至於同獲最佳影片提名的《叔.叔》、《麥路人》、《花椒之味》等「本土片」,則分別僅獲一兩個含金量相對低的獎項。究竟這份成績表帶來什麼啟示?至少有三點值得觀察。
撰文:林莊

金像獎結果出爐,媒體紛紛以「爆冷」形容《少年的你》,反映外界並不看好該片能夠稱霸金像獎頒獎台。雖云《少年的你》未必是得獎大熱,譬如《麥路人》、《叔.叔》、《幻愛》及《花椒之味》事前廣受吹捧,料奪大獎,鄭秀文更挾《花椒之味》及《聖荷西謀殺案》角逐最佳女主角,一般看好她在六度提名影后之時能打破宿命。不過,《少年的你》其實早就先聲奪人,一口氣拿下12個提名,而且囊括除最佳男主角外的所有大獎,說明這齣今屆提名最多的作品本屬焦點,何況周冬雨早為金馬影后,演技毋庸置疑。若論牌面,《少年的你》大獲全勝,實非匪夷所思。

《少年的你》以12項提名,贏得8個獎項成為大贏家,當中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等。(《少年的你》劇照)

《少年的你》「爆冷」的底因

《少年的你》的「冷」味,或來自電影的內地背景:故事以內地校園為藍本,拍攝地點是重慶,男女主角及其餘一眾角色又盡是內地人,就連製片商和發行商亦主要為內地機構。撇除幕後人員有香港人及製片商包括香港公司,該片無疑更似國產片,而非港產片。

眾所周知,香港影壇近年愈來愈重視本土味,提倡「港產片要拍給香港人看」,甚至關注社會事件及牽涉政治隱喻。今年的入圍名單中,不少作品皆流露濃烈本土味,更被視為奪獎大熱。以香港獨有的「麥難民」為題材的《麥路人》,揭示本地的貧富懸殊問題。《叔.叔》乘着近年在港泛起的平權風潮,乃繼探討跨性別人士的《翠絲》後,剖析香港男同性戀者處境的作品。《幻愛》則圍繞弱勢社群精神病患,導演周冠威曾參與政治作品《十年》的《自焚者》。《金都》藉着陸港「假結婚」帶出兩地矛盾,暗喻這是錯誤的政治聯姻。較諸高度內地化的《少年的你》以至《新喜劇之王》,影迷較傾向支持多齣本土化的電影。

況且,金像獎早前發布的預告片,內容被認為含有政治指涉,所以,更令人聯想到頒獎禮上會否傳來弦外之音。該預告片的片長約三分鐘,由多齣獲提名電影的畫面及對白剪接而成。對白如「你有沒有見到人突然之間變動物」、「人不是應該生為自由的嗎」、「遇到不公義的事,我一定要站出來」、「法律拿他沒辦法」、「只要還活着,就會有希望」、「只要你贏了,我才不算輸」等,外界都解讀為跟去年的抗爭運動相關。畫面方面,則有一輛車牌為「GM 831」的車輛衝進港鐵站內,這被指可引伸到「831」太子站事件,以及女學生墮樓身亡的畫面,亦被看成影射修例風波的青年「被自殺」。大會雖無闡釋這段預告是否另有含意,但短片甫面世已成為熱話,官方網頁點擊率高近60萬,被不少人譽為「神剪接」,繼而引發本土片將成得獎大熱的聯想。

金像獎早前發布的預告片,內容被認為含有政治指涉,包括有一輛車牌為「GM 831」的車輛衝進港鐵站內的畫面。(影片截圖)

去年,筆者曾為金像獎撰文,題為《本土片與合拍片 港產片只餘兩條路?》,指出本土片容易贏得港人支持,縱不叫座亦必叫好。譬如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本土片向來大獲青睞。今年1月公布的第26屆(2019年度) 得獎名單,最佳電影便由《叔.叔》奪得,最佳編劇則為《金都》的黃綺琳,最佳男女主角亦分別由《叔.叔》的太保/ 《幻愛》的劉俊謙和蔡思韵瓜分,反觀《少年的你》僅贏來最佳導演獎。

再追溯下去,往年學會也曾將最佳電影頒予有強烈政治隱喻的《三夫》、透過三位賊王包裝陸港矛盾的《樹大招風》,以及2015年香港政治片代表作《十年》。就連去年五齣「推薦電影」中,就有四齣屬本土片,包括映照本土人文風景的《水底行走的人》、講述創作人遭政治打壓的《自由行》、批判「黑警」及「教畜」的《G殺》、關注本地弱勢社群的《淪落人》。另外,前年本土派旗手梁天琦的紀錄片《地厚天高》、大前年借雨傘運動切入本地棒球歷史的《點五步》,亦入選了年度推薦名單,顯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相當重視本土片。

相對地,金像獎倒不那麼本土掛帥。以上屆為例,提名名單縱不乏本土片,但終極大贏家還是《無雙》這齣合拍片,勇奪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共七個獎項,至於《三夫》、《淪落人》等本土片則分別僅獲一個及三個獎項。對照今屆結果,脈絡無疑相似,故《少年的你》揚威金像獎算不上「眼鏡碎滿地」,只是坊間對本土片獲獎抱持「美麗的誤會」。

(《無雙》劇照)

香港導演的北上之路

不過,兩屆金像獎還有一大差異,畢竟《無雙》的港味相對較多,主角是大家熟悉的周潤發、郭富城,編導是莊文強,幕後班底多為港人;反之,曾國祥執導的《少年的你》,則大量起用內地演員如周冬雨及易烊千璽。

眾所周知,曾國祥是曾志偉兒子,是不折不扣的香港人。他早年以演員身份參演過許多港產片,包括《金雞》、《我要成名》、《黑白道》、《豪情3D》,以及彭浩翔執導的《大丈夫》、《伊莎貝拉》、《志明與春嬌》系列等。曾國祥2010年初執導演筒,乃跟尹志文合導《戀人絮語》,其執導生涯里程碑是2016年憑《七月與安生》贏盡兩岸三地各大小頒獎禮的提名。《少年的你》以相近的幕前幕後班底出戰,終於一嘗大贏家滋味。值得留意的是,兩齣曾國祥執導的大作均更似國產片而非港產片。

曾國祥的北上發展,誠乃不少香港知名導演的寫照。以武俠片聞名的徐克,算是最早北上的導演之一,早於1989年參與《秦俑》擔任監製,執導的乃香港動作導演程小東,主演是內地的張藝謀、鞏俐,該作品也是合拍片的先鋒之作。

及至2005年,徐克推出武俠片巨作《七劍》,正式開啟了合拍片大門,此後,他開拍多齣合拍武俠大片,如「狄仁傑」系列及《龍門飛甲》等。這批武俠電影,更成就了徐克的創作高峰。

2005年,徐克推出武俠片巨作《七劍》,正式開啟了合拍片大門。(電影海報)

吳宇森雖一早衝向國際,後期卻回歸內地發展。他於上世紀九十至千禧年代間,一度到荷里活拍攝《奪面雙雄》、《職業特工隊2》等大製作,跟美國一流影星及團隊合作,2008年毅然回流華語地區,拍下《赤壁》及《太平輪》。吳宇森曾表示,重返中國是希望傳授自身經驗,令中國團隊學習美國先進工業,同時,亦因為他想拍攝三國題材。對一位重視英雄本色的導演來說,華語電影更具發揮空間。

除大製作外,香港文藝片大導王家衛亦加入北上大潮,全因龐大的內地市場除可容納到商業大片,文藝片也有一席之地。他於2013年推出的《一代宗師》,就將功夫與藝術完美結合。王家衛監製的合拍片《擺渡人》,幕前幕後班底是陸港夾雜,去年由他監製的《撞死了一隻羊》,則更進一步地幾乎全面起用內地電影人—王家衛分別為張嘉佳、萬瑪才旦兩位影人「加持」,反映他持續看好中國的電影土壤。

至於另一擅長將文藝風格融入商業片的導演陳可辛在內地作出更多嘗試。他首齣合拍作品《如果.愛》,就是華語影壇少見的大型歌舞片,後來還試過戰爭片《投名狀》、武俠片《武俠》等片種。近年,陳可辛重投文藝片懷抱,監製了《七月與安生》、《喜歡.你》、《你好,之華》等,其中他親自執導的《親愛的》、《中國合夥人》,以及最新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更開宗明義以內地題材為骨幹。

喜劇明星周星馳亦在內地進一步昇華為作者型創作人。自《喜劇之王》後,他打從千禧年就主攻兩地合拍片,包括兩齣兼任主演的《少林足球》及《功夫》,至於《長江7號》、《美人魚》、《新喜劇之王》,以及兩齣「西遊」系列,由背景到團隊都全面內地化。周氏出品保留港式「無厘頭」喜劇特色,但電影明顯較前有「深度」,例如談父子情、談環保、談演員坎坷,明顯地更加言之有物,不再純粹賣笑賣通俗。

另一位以本土特色見稱的導演彭浩翔,亦在一片爭議聲中北上發展。如他的港產片名作《志明與春嬌》系列,續集及第三集已成為合拍片,惟他仍保留極具香港風味的港式笑料。《撒嬌女人最好命》縱由內地演員主演,但透出的依然是濃烈的港式喜劇感。跟周星馳一樣,彭浩翔即使進軍內地,仍堅持個人及港式風格,既開拓了更寬廣的華語市場,亦讓更多觀眾認識到港產片特色。

《撒嬌女人最好命》中隋棠一句「怎麼可以吃兔兔」成了經典對白。(電影劇照)

導演林超賢、郭子健、鄭保瑞等都在內地升格為「億萬大導」。他們早年在港拍攝不少低成本電影甚至cult片,北上後涉獵大製作,如林超賢拍過大型軍旅片《紅海行動》和《緊急救援》,郭子健拍過《救火英雄》,鄭保瑞則執導「西遊記」系列。他們與一眾前輩平分秋色,中國市場給予開拍大片的黃金機會。

北上發展往往予人「向錢看」之感。對比香港票房最多只有數千萬元,內地一齣成功電影動輒以億元(人民幣,下同)計算,兩者收入差天共地。不過,「向錢看」不僅影響收入,同時亦涉支出。正因票房回報較高,故內地片商願意斥巨資拍攝。舉例來說,林超賢的《紅海行動》成本高達5億元,可與荷里活大型製作看齊,這是香港市場望塵莫及的。就算場地布景,好像《功夫》的豬籠城寨、《美人魚》的船艙棲息地,在港都難找土地,難有條件搭建,更莫說其他更大場面的超大型製作了。

中國廣電當局對電影創作有一定限制,如政治、靈異題材都難獲審批,《少年的你》亦因此作出刪改。不過,其他類型片仍有廣闊空間,足夠供創作人馳騁,尤其內地市場龐大,即使文藝片都不愁乏人問津。現時,內地電影業界便營造了一個不小的文藝圈,好像沈暘監製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南方車站的聚會》等,文藝氣息媲美王家衛,亦能錄得以億元計票房。至於大製作商業片,《紅海行動》最終票房更超過36億元,成為該年度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冠軍,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五大最高票房電影。反觀香港全年所有電影加起來的總票房,過去兩年分別還不到20億港元。

進入內地市場,可以有更高的舞台、更多的受眾、更大的機會。今屆和上屆揚威香港金像獎的《少年的你》和《無雙》,正是文藝片與大製作的兩個成功典範,盡取文藝片空間與大製作資源的優點。

其實,北上發展的香港電影人多如繁星、不勝枚舉,曾與內地單位合作拍片的還包括爾冬陞、王晶、成龍,以至杜琪峯、葉偉信、陳木勝等。反過來,選擇留守香港市場的同樣為數不少,當中既有影業前輩,更多的是新晉導演。

前述贏得今屆提名的許多本土電影人,包括《叔.叔》的楊曜愷、《麥路人》的黃慶勳、《金都》的黃綺琳、《幻愛》的周冠威等等,都是相對年輕的一代。他們的作品仍未有太濃厚的商業算計,題材上敢作敢為,多一分人文關懷色彩。這批導演希望扎根本土,拍攝港味電影,方向當然不錯,但倘要事業更上層樓,必然要衝出香港。「港產片拍給全世界人看」,一定比「港產片僅給香港人看」更能傳承香港文化。

《紅海行動》票房超過36億元,成為該年度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冠軍。(電影海報)

金像獎的兩個改革方向

票房成績無疑是對一齣電影的肯定,也因此多少影響到頒獎禮結果。事實上,由樂壇到電視的頒獎禮,都引入了「一人一票」的民選制度,從而反映民間看法,以及提升頒獎禮的公信力。金像獎雖然也以會員投票方式,一人一票選出,畢竟才1,675名登記選民經兩論投票,代表性有限。而且今屆未公映的參選電影頗多,亦即相關電影大都未經普羅觀眾洗禮。對電影人來說,有近一半提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大獎的作品皆未正式上映,鎩羽而歸也許非戰之罪。值得留意,相關電影俱屬得獎大熱,而且同樣屬於本土片。

當然,這是疫情拖累的結果。不少參選電影本已安排上映,惟後來都因疫情押後,更莫說全港戲院自3月28日起強制停業,直至5月8日才重開。譬如《叔.叔》、《麥路人》、《金都》、《幻愛》本已計劃3至4月間公映,後來卻順延上映,最新訂於5月尾至7月初才陸續登場。上述電影本擬挾着頒獎禮來加強聲勢,從而吸引更多觀眾入場及提高得獎機會,卻被一場疫症打亂了陣腳。

金像獎的參選資格,訂明「凡於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香港作首輪公開售票放映,連續7天內於50個座位以上的常規放映電影場地上映不少於5場的香港電影」。上述電影雖未正式公映,但在早前小規模放映期間,均已符合參選資格。

不過,鑑於疫情,即如荷里活都因時制宜,奧斯卡頒獎禮早前便推出臨時措施,容許在串流平台或自選電影播放平台放映的影片,均可報名角逐明年獎項。那麼,香港影壇會否效法研究,放寬來年的頒獎禮參選資格?甚至乎,有鑑於今年上映電影料將大幅減少,應否容許上述電影再次角逐獎項?

《少年的你》由香港人執導及有香港片商參與。(電影海報)

參選資格還有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乃如何定義「香港電影」。金像獎指出,只要符合以下兩項條件便合資格為「香港電影」,即導演是香港人、最少一間出品公司在港註冊、或最少有六個幕前幕後工作人員是香港人(譬如主角、美術指導等)。《少年的你》最少達到其中兩個標準,由香港人執導及有香港片商參與。可是,在如今強調本土化的前提下,上述標準有否研究修改的必要?何況,合拍片的資源比港產本土片豐厚,乃是不爭的事實,加上容易挾着內地較高的票房成績,勢頭亦易蓋過只在香港上映的港產片,到底這會否構成不公平競爭,也是主辦單位應該思考的。

去年CEPA放寬香港電影人進入內地市場,既取消了參與內地電影製作及合拍片中兩地演員的數量限制,更由僅容許國產片或合拍片參與內地電影評獎,放寬至在內地公映的香港電影及其相關電影工作者都能競逐。

有見及此,在內地對港加大開放的同時,香港又應否反過來收緊準則呢?又或者,金像獎可否在原設最佳亞洲華語電影的獎項外,額外新增設立最佳合拍片或最佳本土片之類獎項,好將不同片種區分出來?美國金球獎都有分設戲劇類與音樂及喜劇類。

《少年的你》雖叱咤金像獎頒獎台,盡攬大獎,但好些本土電影還是做到分庭抗禮,獲得許多提名。香港電影繼續百花齊放,相互良性競爭,終可令港產片再次發熱發亮。

上文刊登於第21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18日)《特別時期下的「意外」  金像獎的三大啟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