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該還前線醫護應有的尊重了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十七年前,當非典型肺炎(SARS)突如其來肆虐中國大地時,66歲的鍾南山帶領着前線醫務人員,衝在抗擊疫情的前線,夜以繼日,最終打贏了那場抗疫戰。十七年後的今天,當另一場肺炎疫情以湖北武漢為中心四處蔓延開來的時候,已經83歲高齡的鍾南山,再次衝在抗擊疫情的前線,在他身後是無數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搶人的醫務人員。

17年前的SARS與去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資料圖片/路透社)

2003年,鍾南山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的一段話,將前線醫務人員承受的身心壓力與艱苦呈現在人們面前。這裏摘引一段對話:

主持人:當你自己病倒的時候,你為什麼不讓大家知道呢?

鍾南山:我想在那個時候,因為任務比較重,各項工作特別是搶救工作都比較繁忙,我那個時候確實也比較疲勞,也累病了,但是那個時候,其實我不覺得病很重。另外我想不要影響大家的情緒,而且我並不是什麼大病,只是一個過度疲勞以後出現的一些不大舒服,所以休息兩天就好了。我想沒有必要向大家講得太多,這樣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

鍾南山:人一個是身體,一個是情緒和信念,假如一個人比較超脫,他正在很認真或者一心一意去追求一個東西的時候,往往其他很多東西是比較容易克服的,包括身體。所以我就是在那樣一個思想的支配下,好像身體也比較快復元了。在我的研究所裏,在病與不病、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沒有一個要求轉換工作,沒有一個要求休假或者什麼,他們都在做。有一個醫生到現在還沒有出院,他就是在搶救一個非典肺炎病人的時候被感染的,當時他帶了四層口罩,但是過了三天他自己病了。他發展得很重,到了極其的呼吸困難,心跳只有40次,當時他看見我就留下了眼淚,非常痛苦。但是在他恢復的過程中,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說我後悔我做了這個工作。我們現在正在搶救一位主任,今天的情況很不好,因為他拖延了治療。這些病人都是我的同道,而且都是我的好朋友,我覺得是很傷心的。

主持人:當你聽到你的同事倒下去,甚至是病死,你的心理感受是什麼?

鍾南山: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次是非典型性肺炎,說不定下次是傳染性心肌炎,我相信搞心臟的那幫人也會像我們一樣站在最前線,不會因怕傳染就不來了、不做了。

84歲的鍾南山年事已高,卻仍要為疫情東奔西走。圖為鍾南山南下武漢,在火車上倦極入睡。(央視截圖)

2020年,一張鍾南山在南下武漢火車上的照片,又再讓很多人動容和淚目。無數在抗疫前線奮戰的醫務人員每天也如他一樣,站在病與不病、生與死的邊緣。2月14日,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首次披露,新型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截至2月11日全國報告感染病毒的醫務人員1,716人,其中6位已經病故。僅武漢一個城市,就有1,102醫務人員受感染。

請記住1,716,就像記住「吹哨人」李文亮醫生一樣,因為這不僅是個數字,更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一個個家庭難以承受之重,一個個曾經為民眾出生入死的身軀。

疫情發生以來,人們聽了太多對前線醫務人員的感動與致敬,像「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央視元宵晚會上一眾主播也很深情地朗讀了《你的樣子》,致敬每一位在前線鬥爭的醫護人員和在崗位上默默貢獻的人。誰是這場疫情中最值得尊敬的人?前線醫護人員當之無愧。當人們還在家隔離時,他們已提交「請戰書」,告別家人,走上防疫戰場,每天穿着防護服進出重症監護病房,為了不上廁所,連水都不敢喝,甚至穿上尿片。這些付出,可能不是我們隔離在家的人一句「致敬」就能概括的,也不是一句「白衣天使」、「最美逆行者」就等於感同身受。比起一句句感動,對他們最好的「致敬」,是在危難關頭盡可能充裕的物資保障,包括醫療物資和日常飲食的保障。

「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因感染新冠病毒不治而亡,在內地廣受民眾關注。(資料圖片/路透社)

必須確保防護物資到位

這一次新型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斷暴露前線醫務人員醫療物資短缺的問題,有醫生和護士要麼毫無防護地「裸奔」,要麼迫不得已用垃圾袋自造口罩和防護服,大年三十晚有醫務人員只能吃泡麵、喝礦泉水。「白衣天使」也是人,面對疫情也會擔憂,面對醫療物資不足也會懷疑,他們的付出和犧牲並不是理所當然。當這些基本裝備都得不到保障,當武漢90後護士流產後十天重回前線都成了有關部門宣傳的素材,再高喊「致敬」、感動,該是多麼蒼白,多麼反諷。

說到底,對醫務人員的尊重不能停留在感動層面。因為疫情一旦過去,感動大概也就慢慢淡忘了,醫務人員是不是又該從「白衣天使」變成「白衣狼」了?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過後,人們普遍對醫患關係表示樂觀,當時不少醫學研究論文也都認為SARS「使醫患關係有了新的轉機」,不少人甚至在多年後還在懷念SARS後的醫患關係。可今天再看醫患關係,誰還會保持樂觀?

就在去年12月底,北京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割喉殺醫事件。1月20日,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首次公開談新冠肺炎疫情時,有專家呼籲,「真正的醫務人員都是圍繞病人,不惜家庭、個人安危站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線。對於那些傷醫的事件應該堅決地制止……」言猶在耳,北京又一位年輕醫生被病人砍傷。

內地經常發生醫鬧事件,醫生的人生安全並未得到妥善保障。(資料圖片)

從制度切斷「醫鬧」原因

據統計,在2009至2018年十年間,內地媒體共報道了295起傷醫事件,362名醫護人員受傷。另據統計,2001年以來,至少50名醫務工作者因暴力傷醫事件而失去生命。為何類似悲劇一再上演?究竟有沒有獨立、良好、透明的解決機制?中國特色的醫療改革、醫療產業化是不是某程度上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緊張關係?如何走出「以藥養醫」的怪圈?這些問題,必須直面與徹底反思,才是對時下正衝在抗擊疫情前線的醫務人員最大的寬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抗擊肺炎期間,圍繞改善前線醫務人員工作條件及待遇的討論與呼籲不斷湧現。2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疫情防控最新進展特別是關愛醫務人員舉措舉行發布會,國務院辦公廳亦轉發國家衞健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於改善一線醫務人員工作條件切實關心醫務人員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因地制宜及時向防控任務重、風險程度高的醫療衞生機構核增不納入基數的一次性績效工資總量,並指導有關單位搞好內部分配,向加班加點,特別是作出突出貢獻的前線人員傾斜。

這樣的改善醫務人員工作條件與待遇的舉措不能只是疫情防控期的「急就章」,更應成為疫情過後的總基調,並盡快走向制度化。如此的切實作為與鼓勵,才不枉費他們危機關頭的付出與拼命,也才是對他們該有的尊重。

圖為武漢雷神山醫院,醫護人員查房。(資料圖片/中新社)

俗語常講事在人為,但也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抗擊肺炎疫情戰場上,前線醫務人員付出再多,也只是危機到來後的「應對之策」,能否最大限度地在預防階段、在「硬體」層面有切實改善和進步,才是最為根本和重要的。這一次肺炎疫情暴露出內地在公共衞生與傳染病防治領域的各種短板與盲點。可以說,從2003年的SARS到今次的新型肺炎,這些短板始終沒有補上,盲點依然是盲點,整個公共衞生系統在人員、技術、設備各方面都遠遠落後。尤其是對於疫情剛發生時的預警與警覺,也因為層層官僚體制的掣肘與各級官員的不敢擔當與不作為,導致嚴重遲滯,最終錯過了黃金防控期。

「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汲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衞生應急管理體系。」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月14日作出的指示,也是對14億中國人的承諾與要求。要想汲取教訓,做到防患於未然,需要社會全體共同努力。如果可以,不妨從給前線醫務人員該有的尊重和地位開始。

相關文章:

【武漢肺炎】「對口支援」:疫情下的國家總動員

【武漢肺炎】PPE存量不明 疫症當前醫護人員的矛與盾

【武漢肺炎】「吹哨人」李文亮逝世引發震動 警鐘應長鳴

【武漢肺炎】大疫面前官僚體制潰亂 問責程序勢在必行

上文刊登於第20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24日)的《該還前線醫護應有的尊重了》。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