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珠寶設計師羅啟妍:從白手興家說起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腳踏一雙鴛鴦鞋,身上總是「珠光寶氣」,穿梭於時尚名都兼文化重鎮之間,那是羅啟妍予人的既定印象,這形象的背後其實包含了幾層意義─她是首位將中國美學結合珠寶設計的人,也是在黃金鑽石與人造寶石之間架起橋樑的人,在珠寶設計中引入半寶石元素。這些創意之作也把這位經歷過家道中落的小個子女子推上國際設計舞台……
在最新出版的回憶錄《羅啟妍的設計人生》中,羅啟妍細道個人大半生的一場跨文化之旅。珠寶,就像文化歷史一樣,盛載斑駁的過去和滄桑,羅啟妍從跌宕中,一步步建立個人的殿堂;背後,有個卑微的心願,隱在她的名字─啟妍之中,意味着:開啟一切的善與美!
文:馬靄媛 攝:黃舒慧

羅啟妍不但是國際知名珠寶設計師,也是歷史及文化學者,擁有多個第一的名堂—她是首位創作中國顏色半珠寶首飾系列而打入歐美和日本市場的華人珠寶設計師;也是全球首位獲倫敦設計名校—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委任的跨文化客席教授。

羅啟妍家中收藏不同的畫作與古董。

在羅啟妍的回憶錄中,序幕是一個動人的場景,也是改變羅啟妍一生的經歷: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家道中落,由香港遠道而至紐約大都會,在時代公司當公關助理的羅啟妍,天天沿五十七街走,至第五大道左轉,沿途名店林立,她就像電影《珠光寶氣》中咬着麵包凝視名店櫥窗的柯德莉夏萍,天天經過,天天仰望,帶着自己設計的珠寶首飾,一心要在珠寶界闖出名堂。終於,有一天,獲名店卡地亞(Cartier)賞識,要了她十條項鏈。

羅啟妍說,當年這段她走了數月、向不同名店推介自己設計的珠寶的路,奠下了她人生的軌迹。那時,純粹是為生活,每月工資扣稅後只有130美元。生活拮据,她本來在香港文華酒店當公關,經介紹去美國打拼。啟行時,她身上帶着一大袋古老的金屬和玉雕飾品,都是她在香港嚤囉街和荷里活道搜尋,以及跟古董專家交流切磋時買下的珠寶,還有僅存的5,000美元。

羅啟妍的成名作品,是用半寶石設計和搭配的顏色珠寶,她留意到外國人都愛真寶石,或者就是玻璃等假珠寶,她於是發揮其對珠寶設計的慧眼和膽識,古物今用,把賦予歷史價值的,有二千至五千年歷史的古物,變成富現代感、適合日常生活佩戴的首飾,打開珠寶設計新一頁。其後,英、美及日本的名店和百貨公司,都有羅啟妍的珠寶專櫃,是真正的衝出國際。

令羅啟妍最感自豪的,不是外界讚賞她的功業,而是她賦予珠寶的內涵,打開「珠寶設計的中間路線」,被譽為「把歷史戴在身上」,「負擔得起的奢華」。

這天,到訪羅啟妍半山的家,一入屋便像抵達一個小型博物館,羅啟妍個人品味大觀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她的顏色珠寶陳列櫃,客廳則放置了後現代家具和裝置,都是大師級如Thomas Heatherwick、Hans Wegner的傑作,牆上的畫來自名家鄭仲斌、邱志傑,也是她的好友,每件作品背後都有段彼此交誼的故事。

賞珠寶研家具 歷史啟蒙了她

羅啟妍在英國劍橋大學念中世紀英國史,後來轉修精彩的英國和歐洲文藝復興歷史,開啟了她的視野和眼界,她對鑑賞珠寶、研究家具,以及收藏宋代青白瓷和白瓷器具的興趣,都源於歷史的啟蒙。

話匣子一打開,我們便進入現場觀賞和導賞環節。她取出心愛的半寶石設計系列,細意介紹,當中有戰國至唐宋,以及來自中東的古玉寶石,如琥珀、瑪瑙、日本貝母、珍珠、蜻蜓眼石,價值由幾千至幾十萬元不等,全都注入羅啟妍的心血。

「顏色寶石,誇張點講,是我始創,像這條由兩塊斷掉的玉璧組成,大小相等,有一塊不見了,但我把它變成項鏈圖案,這樣便變得時麾,古物新用。」在羅啟妍回憶錄中文版的封面便見到她戴着這條引以自豪的經典作品。

談到運用編繩設計於珠寶創作,是她個人風格的關鍵元素,又和一段她醉心的絲路歷史有關,而且身體力行,親自去尋寶。

「我愛研究絲路,好多設計反映中西交流的面貌。繩結從中國至印度到中東,沿古絲路一路承傳,去中東伊朗、敘利亞,到絲路終點威尼斯,都見到繩結圖案,在威尼斯公爵府邸八個窗都有這圖案。繩結既傳統又現代,中西方都接受,是最得人心的設計符號,我不少設計都愛用。」她說。

繼續閱讀:【專訪】珠寶設計師羅啟妍: 要把歷史戴在身上

上文節錄自第19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月20日)《專訪珠寶設計師羅啟妍: 要把歷史戴在身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