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寒冬】香港零售業怎麼了? 結構性挑戰大解構(上)
聖誕剛過,除夕又來,但本港零售業不快樂。反修例引發的風波至今逾半年,仍未有平息迹象,業界充斥着盈警、關店、裁員等負面消息。最新10月份零售銷貨額按年大瀉24.3%,史上最慘淡,不禁教人問句:香港零售業怎麼了?
身處迷霧,誰也說不清前景。然而,「飛來橫禍」也許是一個時機,讓大家正視本港零售市場所面對的結構性挑戰。日子雖難,總得懷抱樂觀,慶幸零售業界也有一些「奇兵」逆市企穩,於整體慘淡的銷售數字中,帶來一點啟示。
在反修例風波下,聖誕旺季人流不再。記者走進尖沙咀及銅鑼灣等旺區,昔日旅客拿着大包小包或拖着行李篋四處購物的畫面,變得陌生;盤踞旅遊區街舖的珠寶店、化妝品店及藥房顯得格外冷清。取而代之的是,遍地開花的「和你shop」行動及不斷重演的警民衝突。
「香港只有700萬人口,一定要賺外面人嘅錢,『塘水滾塘魚』係無得搞,無旅客香港就玩完!」東方表行(0398)財務董事林慶麟坐在集團中環皇后大道中分店,望着遊客疏落的行人路感嘆道。截至今年10月,本港零售總銷貨價值已連跌9個月,珠寶鐘錶類成「重災區」,年初至今銷貨值累跌19%,主要代理瑞士名錶的東方表行難免處於「捱打」狀態。
鐘錶界老行尊:客人不敢來怎做生意?
自2003年「自由行」開始後,本港零售業的盛衰已與內地旅客數目及「疏爽」程度密不可分,東方表行這間擁逾半世紀歷史的老字號身歷其境。林慶麟憶述2010年自由行巔峰時期,內地客湧港買錶「送禮」十分豪爽,動輒花費數十萬至數百萬元購物,該財年東方表行營業額增長19%至38.49億元,利潤大升95%至2.19億元。然而,2013年內地捲起反貪運動後,本港奢侈品市場急速萎縮,集團由最高峰2013年於中港台開設100間分店,減至目前61間;存貨金額也由21億元減至目前7.5億元。
翻查資料,2014年香港旅遊業增長開始陷入瓶頸,本港零售業已跌了一跤,銷情經歷連續24個月跌勢,直至2017年初受惠旅客回升及租金趨跌,始見復蘇曙光。林慶麟稱,那時候內地「送禮文化」不再,旅客轉向購買2至10萬元的名貴手錶「自用」,集團透過關舖、減低存貨及控制成本等方法,減輕財務壓力,成功扭虧,全年賺1,638萬元。
過去兩個財年,東方表行的利潤回升至逾億元,好不容易捱過低谷,今年卻「飛來橫禍」。林慶麟形容現時境況「差過沙士」,皆因有太多不穩定因素,事件影響具持續性,「半年前同你講香港會變成咁都無人信。依家做零售,唔知舖頭幾時要閂門、幾時會被人整爛,客人都唔敢嚟,點做生意?」東方表行目前在港開設11間舖,7月至今生意額下跌約一至兩成,但無裁員及要求員工放無薪假,只要店舖能達收支平衡,都不會關,「個別業主肯豁免部份租金或減租一成以上,我們會預早與業主討論續租事宜,料未來租金最少要打八折。」
生意銳減,零售商想辦法撑過去,希望否極泰來,但即使重奪昔日數字上的風光,背後其實已存暗湧。「本港零售結構一早存在問題,只是近月的社會事件令內地高端及低端消費客群雙雙減少,令零售業響起警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表示。
側重奢侈品 惟港「套利」能力減弱
零售業起了什麼警示?讓我們看看數字。本地零售銷貨價值由2009年的2,747億元一路飆升至2013年的4,945億元,創歷史高位,四年間升幅達八成。但自此增長乏力,過去五年多都只能在4,800億元左右浮沉,未見突破。同時間,訪港旅客屢創新高,從2013年全年5,430萬人次增至去年破紀錄的6,515萬人次,升幅近兩成,反映「旺丁不旺財」的現象。
徐家健認為,本港零售業銷貨價值遲遲無法突破5,000億元,主因是內地高消費客群流失。他解釋,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意欲減弱的情況一直存在,過往自由行可謂「乜都買」,不論珠寶、金飾、藥妝等,但隨着內地客群財富增長,更多高消費客傾向往海外消費,令本港奢侈品增長放慢;反之,在內地低消費客群增加下,奶粉及日用品等較低價的零售類別則不太受影響。「過去內地奢侈品的稅項、質素,甚至假貨問題,令到香港出現『套利』機會,但隨着內地人財富增加,導致其消費習慣改變,高消費客傾向在歐洲等外地購買奢侈品。」
繼續閱讀:【零售寒冬】香港零售業怎麼了? 結構性挑戰大解構(下)
上文節錄自第19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30日)《零售業飛來橫禍 轉型尋出路》,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