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收入會影響投票立場嗎?

撰文:郭文德
出版:更新:

今屆區議會選舉的結果固然震撼,但參選的兩大陣營,更應從統計數據深思各自支持者的真實屬性。統計數據發現建制派在高收入選區獲得較大安持,其餘中、低收入選區則無明確偏向。

承接上文︰年輕「黃」、老年「藍」是真的嗎?

除了年齡之外,經濟收入也是另一個被人認為可以左右選民投票立場的重要因素。社會一般觀感都是建制派選票主要來自基層與社會頂端兩極,民主派支持者則以中產階級為主,然而這種認知欠缺詳盡數據基礎支持,不少今屆區議會選舉的評論就以所謂「中產選區」投票率較全港平均為高來大做文章,但登記地址顯然不能算作直觀反映選民收入水平以至社會階層的指標,例如年輕中產人士因高昂樓價,留在與雙親同住的公屋、居屋單位亦很正常;反觀那些「中產選區」所屬屋苑,也不排除可能藏有相當數量「隱形富豪」。

就跟年齡組別一樣,官方統計自然不會出現直接揭示各區選民收入與投票立場關係的數據,而事實上過去政府公布有關選民登記或選舉結果的資料,根本便完全沒考慮選民收入問題。幸運的是,本港曾於2016年6月至8月期間進行過一次中期人口統計,相關數據其中一種地理劃分方式即為2015年區議會選舉所用的431個區議會選區分界,統計內容則包含了選區人口的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縱使中位數在統計學上仍然難以直接顯示整體情況,但它始終是現時唯一一組勉強能夠反映各選區人口收入的資料。

高收入選區的建制派得票率與該區的家庭收入中位數有正面關連。(資料圖片)

在將具備中期人口統計收入數據的448個選區按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排列並分為四段後,可以發現人口收入較高的四分之一選區(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為34,000元以上)裏收入中位數與建制派得票率的相關系數達到0.48(圖五),亦即兩者屬於中度相關關係,足以說明高收入選區的選民確實呈現出較明顯的政治偏向,譬如家庭收入中位數逾100,000元的三個選區裏,中西區山頂、南區海灣便同時位列建制派區議員候選人得票率三甲選區之內。至於其他三個收入層的選區收入中位數與選民投票立場都只是低度相關或更弱,表示中、低收入選區裏的選民較無明確支持哪一陣營。

綜合上述對近兩屆區議會選舉、中期人口統計及選民登記數字的初步分析,可以知道傳統認為年輕、中產選民傾向支持民主派的觀點,在統計數據上暫時未能夠找到強烈的正面證據,相反更有迹象表明選區選民的年齡或收入在多數情況下都與兩大政治陣營得票率存在較弱的關連;唯一屬於中度相關的只有較高收入選區與建制派得票率組合,這也許引證了《香港01》一向關於政府與建制派偏袒社會既得利益者的批評。

關於選民年齡、收入與投票立場的傳統論述未獲充份統計數據支持。(資料圖片)

今次選舉出現許多支持民主派的「首投族」,對這批人顯然不能再用年輕、中產來簡單歸納,而建制派大敗的結果亦昭示民怨早就深植不同年齡、收入階層。

促成選民在區議會選舉利用選票懲罰建制派的導火線,固然是反修例風波中的各種警民衝突,然而這批人並沒有局限於特定年齡與收入階層,卻又說明這不過只是香港深層次結構矛盾的另一次爆發。未知港府官員與建制派人士經歷區議會選舉一役後,能否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改弦易轍,大刀闊斧改革?

相關文章︰

【區議會選舉】「民意海嘯」能否為社區樹新風?

【區議會選舉】對區議員想象如此低?只識「成功爭取」?

社區版圖變天 對新任區議員應抱何期許?

反映民意之外 區議員應承擔的勇氣與考驗

從區政開始改革施政 把民意導入體制

上文節錄自第19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2日)《區議會選區數據分析 年齡與收入影響投票立場嗎》。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